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編輯導語:如今,“網際網路嘴替”已經成為了內娛剛需。基於傳播需求和觀眾需要,“短平快”的金句配合著焦慮不斷湧現,依靠幾十秒的影片和發言截圖點燃社交媒體。誰又會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呢?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金句迷人眼,深情不堪許。

最近的女明星或多或少都開發出了“網際網路嘴替”的功能。

喬欣因為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就又有事業又有愛情了嗎,有哪樣就搞哪樣吧!”成為“網際網路嘴替”的扛把子。在綜藝《燦爛的前行》中,又因為“(男生)那麼帥,還無腦,剛好”“男生好會為自己的喜歡開脫哦”等語錄讓無數女生感同身受。

與喬欣相關的微博詞條裡,最出圈的話題就是#喬欣不愧是我的網際網路嘴替#。連喬欣本人都發微博“讓我看看,喬叨叨這次又帶了誰的嘴上節目”。

如今的“嘴替”也已成為了觀劇的“必需品”。熱播的《夢華錄》,孫三娘是觀眾的嘴替;《傳家》裡,“鍾秀帶著我的嘴看劇”;張雨綺和楊穎的新劇,一個在《加油,媽媽》裡替學前媽媽道出心聲,一個在《愛情應該有的樣子》裡化身獨立女性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網際網路嘴替”。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可見,從觀眾到明星本人,“網際網路嘴替”已經成了內娛剛需。無論是微博熱搜還是抖音、B站的二創,基於傳播需求和觀眾需要,“短平快”的金句配合著被放大的情緒焦慮不斷湧現,依靠幾十秒的短影片和發言截圖瞬間點燃社交媒體。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嘴替”還成了藝人們瞄準的新人設,並且伴隨著綜藝和劇集創新艱難,開始成為影視行業的創作平替。階段性的成果包括,在乏味的綜藝流程裡無差別輸出情緒嗨點,以及在有限的劇情裡靠金句共情掩蓋情節短板。

無論觀眾對此態度如何,起碼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在打造人設(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劇情需要)的領域裡,內娛又發現了新的捷徑。而每一次“營銷新大陸”的發現,都遠遠不止表面上的“文字再造”那麼簡單。

01 女明星,人均“張愛玲”

“網際網路嘴替”不是一個可追溯到人或名場面的梗,廣泛來看,彈幕、評論、表情包都是“嘴替”的前身。社交網路上一言難盡的事太多,想吐槽無從下口,那些輸出精準、爽點十足的話引起共鳴,說話的人自然而然地備受追捧。

尤其當觀察室的模式引入綜藝中,戀愛、親子、職場等各類真人秀都配備了“主持人+明星+情感專家”的陣容,觀察室裡的各色代表代替觀眾評論嘉賓的一舉一動,情緒含量高的議題最容易誕生戳中觀眾心窩的發言。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所以戀綜觀察室成了“網際網路嘴替”的高發區。喬欣、孫怡等都是在戀綜節目上因為發表兩性關係的看法,經過二創傳播發酵的。從“人形彈幕”到“網際網路嘴替”,喬欣貢獻過的名言還包括“磕cp磕的最起勁的那些人,都是沒有愛情滋潤的人。”“‘如果、萬一’這種假設就是‘貸款吵架’”……

就在喬欣因為“嘴替”上了熱搜的不久後,孫怡靠同樣的詞條又上了一遍,藉著在推理綜藝中關於男生失戀的話題,將去年參加《再見愛人》時的發言又營銷了一遍。已經有網友調侃說,女明星成為“網際網路嘴替”的最好方式,是參加一檔戀愛綜藝。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也有“曲線救國”的案例,楊超越直播時談到如何看待頸紋時說“有頸紋根本不會影響你好嗎”,直接被粉絲冠以“網際網路嘴替”。

按理說,頸紋這種小事討論空間並不大,但在粉絲關切、明星調侃的氛圍下,這種夾縫話題裡輸出的金句,介於“不好說”和“說不好”之間,顯出了一點難能可貴的氣質,而這正是“嘴替”最需要的。

對訪談類節目的考古是“網際網路嘴替”的另一經典富礦。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以及常駐嘉賓曲家瑞的諸多cut不時被翻出來,成為“大膽犀利”的代名詞。無論是拆穿嘉賓“你真的很假誒”,還是直懟男生“你們幾個又是什麼東西!”,都成了“借古諷今”的名場面。

就連參加綜藝被嘲“假人”的鞠婧禕,也因為早年間暗諷“媽寶男”的節目,短暫地扳回過輿論場的風評。

從綜藝蔓延的劇集,婚戀題材、女性題材的國產劇成為新的“網際網路嘴替”集中爆發地,這與塑造一個金句人設的需要強相關,基於傳播誕生的金句式發言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嘴替”正在走向氾濫。

不難發現,怒懟渣男是成為“網際網路嘴替”的標配,而這又與女性創作題材指數型增長密切相關,快言快語的名場面高發在女明星參演的劇集綜藝裡,本質是近年來女性議題過熱的一種文藝反饋。

想從風口議題中分一杯羹的女明星太多,張愛玲已經不夠用了。

就像每當人們想要強調兩性關係的巨大差異時,總會祭出張愛玲的“紅白玫瑰”之爭,這種“以離席的方式持續在場”的形式,從人手一本“張氏語錄”進化到“出口成張”,很難說是真的意識覺醒,還是另一場矯枉過正的狂歡。

02 國產金句,畝產萬斤

打造人設是“嘴替”最開始出現的表層原因,而最早嚐到金句甜頭的女明星還不是喬欣,是楊冪。

第七季《奇葩說》請來了楊冪,在一個沒有多餘設定、僅僅圍繞說話展開的節目中,處在C位的明星更像是熗鍋的蔥花,她不是能讓《奇葩說》這道網紅美食好吃的主要食材,但必須要兼顧難調的眾口。而楊冪在海選階段就靠層出不窮的金句成為話題焦點,劉擎教授稱她改變了對明星的刻板印象“原來是犀利女王”。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有些罪還是要遭一下吧”“極度的坦誠就是無堅不摧”,特別是主持人馬東問道“會把前任當人脈嗎?”她直言“我覺得我才是那個人脈”……一系列發言成功給楊冪貼上了“金句女王”“人間清醒”的標籤,並在“網際網路嘴替”被創造出來後,成為其中的高階選手。

可以發現,後續圍繞“金句女王”的標籤,楊冪的形象不斷得到強化,參加《明日之子》的後臺採訪、《毛雪汪》中關於“戀愛中該不該主動”的發言、出演打著“大女主”旗號的古偶劇等等。

透過放大藝人身上的某種特質與觀眾產生共鳴,是打造人設的常規思路。雖然近年來人設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但不能否認,一個有效的綜藝人設不僅能讓藝人絲滑銜接至其他節目中,還可以為演藝事業提供正向加成。

但也正因為如此,國產劇裡越來越多的金句人設幾乎成了創作遺毒,首當其衝的就是復出歸來的白百何。

先是在《我們的婚姻》裡懟老公、勸閨蜜、縱橫職場、焦慮雞娃,不斷輸出的“醒世恆言”配合生活裡的一地雞毛,營造女性自我解放的偽命題。隨後成了《歡迎光臨》裡看不慣出軌男、嘲諷愛曬娃女同學、把追求者關廁所的“颯姐”,相似的人設,新瓶裝舊酒,試圖灌醉螢幕前的觀眾。

這一切在剪輯後變成了所謂的“網際網路嘴替”,以至於很難分清楚,角色和金句到底誰為誰而生。其中的虛妄在於政治正確一旦拘泥於言說兜售,極易滑向毒雞湯的深淵,反矯情卻成了另一種矯情。

越來越多“清醒大女主”“專心搞事業”的“網際網路嘴替”出現之後,情感議題的討論空間實際上是被壓縮的,甚至討論權迴流到女性本身的表象,也沒能掩蓋實質,即大多數“嘴替”發言,是在主流風向裡進行了名為“獨立自由”的包裝後被精準投放了。

歸根結底,為順應情緒而生的“網際網路嘴替”滿足了觀眾的爽點需求,進而成為服務內容和人設的營銷工具,一旦真情實感地代入進去,就成了話語的盲從者,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03 誰更需要“網際網路嘴替”?

在關於《夢華錄》爭議沸反盈天的時候,“嘴替”還充當了第三方視角,雙方援引各路其他人的說法力證己方論點。

搬出的證據包括但不限於關漢卿文學意義研究論文、人民法院報關於宋代官員不得狎官妓的刊文、中國電影報道對主創人員的採訪、甚至清華大學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公眾號評論等有專業背景的資料。

這些更高階的“嘴替”不排除有文不對題、強行組合的可能,但在攻守嚴密的輿論場上都能看作暫時的盟友。而這種你來我往的熱度更是一場營銷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嘴替”道出的不一定是有共鳴的金句,還有可能是一場情緒議題的反向馴化。這種變化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爭議話題對觀眾和創作的不同影響。

《五十公里桃花塢2》的尷尬九分鐘登上熱搜第一,每一個在極度拉扯的情形中正常發言的嘉賓都化身成“網際網路嘴替”,李雪琴說“不要搶活”、王傳君“不喜歡被push”,而尷尬與爭議,正是真人秀引爆社交網路的流量密碼。

誰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嘴替”?

圖源:B站UP主影片

上一個深諳此道的是七年前的《花兒與少年2》,彼時沒有“網際網路嘴替”,但被當作樣本反覆考古,就是因為尷尬密度高的節目正是“嘴替”發揮功能的絕佳戰場。

與其他人設相比,“網際網路嘴替”與綜藝適配度頗高,還更容易無縫銜接到劇集中,成本低、風險小、收益可觀。

隱患在於,高度依賴金句輸出塑造人設很容易滑向爹味的深淵。即使有作品傍身,也逃脫不了“禍從口出”的機率。

前有寧靜在脫口秀大會上的發言淪為眾矢之的,後有宋丹丹在《五十公里桃花塢》成為“難搞的長輩”代表,前後矛盾的“自卑”言論還被羅列出來成為“呈堂證供”,這些基於二次傳播的需要在“牆倒眾人推”時很容易被解讀出來另一層含義。

陰陽怪氣的林黛玉發瘋文學承前,激情開麥的網際網路嘴替啟後,賽博世界熱鬧迷人眼,人設來來去去的背後,明星或許比觀眾更需要“網際網路嘴替”這個身份。

作者:李哩哩;編輯:月見來源公眾號:新熵,洞察商業變數,探尋商業本質。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熵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協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