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本文受權轉載自“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作者:狗蛋兒

用直覺處理人際關係可靠嗎?

心理學家將心理系統分成兩類,一種是用來進行理性思考和社會判斷的思維繫統,稱為

“意識系統”

;另一種則是與情緒、本能和直覺相關的思維和情感系統,稱為

“自動駕駛系統”

簡單來講,意識系統是我們大腦進行思考的那部分,而自動駕駛系統則是受情緒和直覺控制的那部分。

進化心理學認為,自動駕駛系統是進化保留下來的產物。在原始自然環境中,人類祖先往往需要做出即時的、本能的反應來維持生存——比如,當看見獅子時,人類祖先沒有時間思考應該幹什麼,而是首先進行躲避。

這種躲避便是一種直覺反應,是自動駕駛系統透過大量的生活經驗總結出的規律,讓我們在面對危急情況時能夠迅速果斷地做出迴應,有利於我們從自然環境中存活下來。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圖源|網路

但在現代複雜的社會情境中,直覺很可能不再有用,倉促做出的判斷很有可能是錯誤的。這種由自動駕駛系統帶來的錯誤便是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

是指系統性的、可預測的判斷偏誤,這種偏誤往往是由非理性的情緒和直覺造成的。也就是說,我們會更傾向於關注環境中引發情緒的那部分內容,而忽視了大量的其他有用資訊,從而導致判斷錯誤。

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大概分為兩方面——我們錯誤地看待了自己,以及錯誤地看待了別人。

小心,前方陷阱!

錯誤看待自己

假設現在有一個小組作業,要求寫明小組成員的貢獻百分比。如果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匿名向所有成員分配貢獻率,最終計算出每個人的平均值,你覺得這個打分方式好嗎?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圖源|學校共青團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打分,大部分成員都不會滿意——因為我們自己認為貢獻的工作量通常會比最終結果呈現的貢獻率高。

這便是一種

“自我中心偏差”

,是指在集體中人們通常會傾向於將更多的榮譽歸於自己,而在評價他人時,人們會更保守、更趨於平均。

——這是因為,當我們沒有經歷一件事時,往往會忽略或者低估完成這件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因此,我們只能看到自己做了很多,卻不知道可能別人付出的更多。

此外,人們還會高估自己的積極品質,而忽視消極品質,這是一種被行為科學家稱為

“虛幻優越感”

(illusory superiority)的認知偏差。

比如,當我們和他人出現觀點分歧時,我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判斷更“正確”,並會試圖說服對方,甚至與其展開激烈辯論。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而在激烈辯論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甚至會“故意”忽視與自己觀點不一樣的證據——這便是自動駕駛系統在起作用。受情緒調節,它會幫我們忽略掉與自己觀點相悖的、讓我們不舒服的資訊,只關注我們願意關注的資訊。

總而言之,“自我中心偏差”和“虛幻優越感”都屬於一種「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這種偏差在人們身上普遍存在,但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說不願意看到它的存在。

比如說此刻的你可能在想:雖然研究證據表明“過度自信”普遍存在,但我一定是那個特例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錯誤看待他人

除了對自己過度自信,我們對他人也會有各種認知偏差。

大家可能聽說過

“暈輪效應”

——當我們喜歡某個人身上的一個特徵時,我們通常會對ta身上的其他特徵抱有過於積極的評價。比如,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一個寫字好看的人比寫字差的人學習成績和人品都更好。

而與之相反,如果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某個方面,特別是當這方面使ta在群體中與眾不同時,我們就會過於嚴厲地評判這個人,這被稱為

“尖角效應”

也就是說,當認知偏差使我們對人有過度積極或消極的看法時,它就會演變成偏見。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圖源|網路

此外,我們在評價他人時很容易產生歸因偏差——

基本歸因偏差,指人們傾向於把他人的行為(錯誤地)歸因於行為者的人格,而不是他身處的情境背景。

群體歸因偏差,指人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群體中個體成員的特點可以反映整個群體的特徵。反之,人們也相信群體的總體偏好決定了其成員個體的偏好。

還有終極歸因偏差,是指當我們不喜歡某個人/群體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將問題行為歸因於個人/群體的內部特徵;反之,如果我們喜歡某個人/群體,出現相同的問題則會被歸因為外部環境。

總而言之,以上種種認知偏差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我們的人際關係不斷被一些陷阱所困擾。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避免呢?

避坑指南,速速來學!

延遲決策和反應

從自動駕駛轉向有意識的思維模式的最簡單方法,便是透過訓練意識系統,使其在自動駕駛系統出現認知偏差時加以啟動和控制。

而意識系統的啟動需要時間和努力。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認知偏差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停下來,推遲我們的決定和行動,給意識系統一個思考的時間。

破除資訊差異

在認知心理學看來,認知偏差是由人類的認知加工能力有限造成的,比如我們難以準確瞭解全部的資訊。

資訊差異理論認為,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

我們擁有更多關於自身的資訊,而對他人的資訊知道較少。

這導致我們往往會用我們所擁有的資訊去估計和揣測別人的資訊。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圖源|網路

比如,當我們想要給一個完全不瞭解心理學的人介紹“認知偏差”這個概念時,我們很有可能解釋為:就是認知上面出現偏差。但我們沒有考慮到對方很有可能不知道“認知”和“偏差”這兩個詞的意思。

這便是一種叫做“知識詛咒”(curse of knowledge)的認知偏差,我們常常會忘記別人並不知道我們知道的資訊,並低估學習這些資訊的難度,因此無法就某個話題和比我們知曉更少的人進行有效溝通。

此外,資訊不平等還會造成“虛假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指人們往往高估朋友、家人、同事及其他人對自己想法的認同程度,在頭腦中形成一種虛幻的結盟感。

如果我們意識到認知偏差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忽視了資訊差異的存在,那問題便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要麼獲取更多的資訊,要麼與他人共享資訊。

最後,想送給大家兩句話:

在瞭解這些認知偏差之後,要小心自己陷入“認為自己沒有認知偏差”的虛幻優越感中。

對經營健康的人際關係而言,你感覺最舒服的做法很可能是錯誤的。

祝願我們都能避開陷阱,擁有幸福美好的人際關係!

編輯:妍

總是不小心把人際關係搞砸,還有救嗎?

【來源:廣東共青團】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