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徐榮梅機場工程數字化職工創新工作室

摘要:

徐榮梅說,“數字平臺對我們而言,就像攝影師手中的鏡頭,從不同角度呈現專案情況,讓我們在管理過程做到心中有數。”

記徐榮梅機場工程數字化職工創新工作室

每個清晨,徐榮梅都會習慣性先瀏覽“專案圈”,從這裡她能瞭解自己負責專案的進展和人員分工等情況。所謂“專案圈”形似微信的“朋友圈”,是上海建科針對工程諮詢業務開發的數字平臺的重要介面。依託上海建科在工程諮詢行業的傳統優勢,2005年以來徐榮梅帶領團隊先後參與浦東機場二期專案、虹橋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浦東機場三期衛星廳以及在建的浦東機場四期工程等專案,她領銜的機場工程數字化職工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致力於推進工程諮詢數字化轉型。“數字平臺對我們而言,就像攝影師手中的鏡頭,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專案情況,讓我們在管理過程做到心中有數,不再開‘盲盒’。”徐榮梅說。

廣角鏡:數字化工具實現從“知識積累”到“知識管理”的轉變

工作室共有成員9人,由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及建築資訊化等專業背景人員構成。在長期的專案實踐過程中,徐榮梅及其團隊發現,專案現場管理存在高度依賴於工作人員態度、記錄不及時等管理共性問題,另一方面工程諮詢工作經驗依靠口授,業務開展手勢不一致,紙質資訊資料難以廣泛再利用。技術管理出身的徐榮梅意識到,一線工作必須具體化、規範化,工作記錄和知識積累需要結構化,工程諮詢業務數字化“必須做”。

以機場航站樓為切入點,工作室深入進行工程諮詢數字化管理技術研究與企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透過數字化技術研究、業務賦能產品開發和重大工程示範應用,“讓知識儲存結構化、系統化”。數字平臺是實現從“知識積累”到“知識管理”轉變的重要數字化工具,也是上海建科在機場工程諮詢業務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要探索。

長焦鏡:數字化技術讓“被動管理”變“主動控制”

在浦東機場南區地下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以下簡稱“南下工程”)現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建設高峰期預計工程諮詢相關工作人員在百人以上,如何管理好專案和團隊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大專案的每個分項工程都有可能涉及數幾千個檢驗批需要驗收,施工單位通知驗收的被動工作方式會造成對驗收的完成情況掌握不足。”工作室成員表示。為了讓數字化技術應用更加聚焦管理過程中的細微環節,工作室融合智慧化量測手段方法,透過BIM模型與大型公建管控程式的自動實時聯動技術,構建了施工現場質量進度資料採集體系,為科學提高施工質量和進度提供準確有效的資料支撐。

記徐榮梅機場工程數字化職工創新工作室

(徐榮梅在現場使用數字平臺。受訪物件供圖)

以南下工程為例,從數字平臺上可以清晰看到,整個專案累計需要完成19930根灌注樁,截至目前已經完成12098根灌注樁,佔比為60。7%。“透過派單方式派發工作任務,數字化手段和工具將工程諮詢日常工作標準化、視覺化,有效提升現場管控效力,化‘被動管理’為‘主動控制’。”工作室成員一邊熟練操作APP一邊表示。

在推進平臺應用的過程中,“怕麻煩”是大家共同的顧慮。“從一開始,我們設計數字平臺和APP的出發點就是讓大家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讓‘必須做’變成‘值得做’。”徐榮梅表示,“目前來看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目標。”很多時候,執行就是對完美想法的最佳詮釋。

(頭圖:徐榮梅(中)在專案現場。受訪物件供圖)

【來源:勞動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