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於設計協同“雲化”與跨業務過程“無圖紙化” | 對話廣聯達雲浪生

文 | 秦明;編輯 | 石亞瓊

“推著小車交付圖紙”,設計行業中屢見不鮮。

這種傳統交付形式的背後,直指內外部的資料割裂及重複性勞動等問題。

儘管這幾年設計院不斷擁抱BIM正向設計,但始終停留在建模出圖、以及解決複雜形體造型的單點應用環節。

作為20餘年的數字化行業老兵,雲浪生博士先後在歐特克、微軟等公司從事產品、技術研發與高管工作。在2017年加入廣聯達後,他試圖尋找解決這一頑瘴痼疾的答案。

2019年,圍繞著“設計造價施工一體化”的數字設計業務在廣聯達正式啟動;2020年,公司內部成立數字設計事業部、外部併購鴻業軟體之後,針對設計行業痛點的破局全面提速。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落地在上海原數設計院負責的滁州專案中,他們測算,

數字能力的提升使得單體的算量時間節省了39.2%,整體工程量較傳統算量的量差控制在5‰以內。

可以想象,無論是新工具,還是新技術,它的背後都蘊含著對業務場景的深刻理解,以及解決痛點問題的思路。

近期,36氪專訪了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聯達)高階副總裁雲浪生

,嘗試聊清楚「設計行業」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痛點問題的思想與方法論,以及廣聯達對設計行業的發展方向判斷。

...在於設計協同“雲化”與跨業務過程“無圖紙化” | 對話廣聯達雲浪生

廣聯達高階副總裁 雲浪生

01 設計矛頭直指“資料割裂”

勘察設計作為整個價值鏈的上游,專案內部運轉依靠建築、結構、MEP等多專業團隊的協同。

傳統設計模式下,每個專業團隊都有對應的專業工具,比如建築設計用SU、Rhino,結構計算有PKPM、盈建科,機電管綜包含MagiCAD、天正和鴻業等。

01 設計矛頭直指“資料割裂”

,形成了設計行業第一階段的資料割裂問題。

由內向外,設計能力與外部需求的打通開始成為核心痛點,第二階段跨業務的資料割裂問題備受關注,比如設計成果如何傳遞到算量、造價業務中,從而減少重複性的建模工作。

雲浪生告訴36氪,過去以來,國內大量設計院主要承接低附加值的施工圖設計環節,更多考慮快速設計、出圖和交付。如今,設計單位不僅僅要滿足安全、光照、節能等標準規範的要求,還要開始站在建築全生命週期的視角,將工程問題前置到設計階段來解決,並向概念設計、方案設計等高附加值提供服務。

其背後是供需變化帶來的新要求,包含使用者消費升級帶來的品質提升、甲方視角下的全過程成本最優以及設計企業競爭力的建立等需求。

軟體之間的分隔直接造成了多專業的資料互動與不同工種的協同設計問題

起初,行業興起基於Revit平臺的BIM正向設計模式探索,嘗試去實現多專業設計的協作與資料融合。如今它依然是BIM市場中主要的協作生產工具。

雲浪生表示,BIM技術的出現確實成了超越CAD的新式生產力,包括業內不少專家也談到,尤其是Revit平臺協同設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第一階段的資料割裂問題,但在融入中國傳統生產方式的過程仍荊棘叢生,表現在建模淪為翻模,一模多用也難以真正落地實現。

原因之一在於過去基於Revit或CAD開發做外掛,難以從底層匹配中國設計師的習慣。

另外,隨著國家對IT基礎設施的信創要求,自主工業軟體研發傳遞到建築行業,尤其2022年3月,Revit母公司歐特克宣佈在俄羅斯暫停運營成為標誌性事件,更加速了設計工具的國產化程序。

過程中,探索解決不同階段的資料割裂問題也一直在進行。

變化在發生。比如美國SOM設計事務所透過搭建數字化設計系統和平臺,和參建方協同進行專案全週期模擬,最佳化設計方案,力圖交付給客戶設計效能當下最優、相對施工可行、且經濟造價合理的方案產品。

或許,對於中國設計行業而言,內部也迫切地需要一套全流程、自動化的系統,既符合國內設計師的習慣,又貼合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業務需求。於是,圍繞數維設計的產品構想,雲浪生開始在廣聯達內部醞釀。

可以說,過去十年是中國市場建立BIM認知、推廣與單點應用的十年。如今,繼承BIM時代的“遍地土壤”,自主可控、數字化轉型正成為驅動設計行業更上發展的關鍵。

一直以來,連結模型、中心檔案等傳統“大文件”管理模式在業內根深蒂固,

02 頂層規劃,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SaaS火熱之下,資料集中在雲端的協作管理方式成為業內共識。

雲浪生告訴36氪,把建築、結構、機電等所有設計資料在雲端來管理,由一個協同設計平臺來支撐,成為解決多專業協同的有效形式。透過構建「端+雲」協作體系,讓在保證低延時性的同時滿足設計師群體的日常習慣成為可能。

就協同機制而言,一方面,每名設計師都處於各自的“工作單元”環境中,另一方面,其他人的設計環境可以作為自身的外部參考,過程中沒有本地儲存的模型檔案,所有的設計成果都可以在平臺中提交,直接上雲,完成多專業之間的同步。

這樣帶來的好處,一是不再需要第三方的輕量化協同平臺,改變了傳統基於Revit工作集的複雜模式,雲端透過資料庫方式管理,便於多方協同;二是如碰撞檢查、淨高分析、渲染、匯出算量模型等功能,也都整合到了網頁端,不再需要本地安裝外掛。

02 頂層規劃,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傳統模式是設計方交付圖紙後,造價諮詢方按照圖紙建立算量模型,再輔以人工形成工程量清單。此過程中,出圖是從三維到二維的降維操作,算量建模又是一次逆向升維,兩撥人與兩個動作本身對精確性有所損耗,且增加了一定的時間成本。

雲浪生談到,直接對比最終的設計模型與算量模型,必然要有造價師的修改工作,比如補充二次結構和細部構造,補充抹灰防水等工藝做法,以及部分設計資訊的刪減工作等。

背後的協同本質是依賴線下手工處理,或透過人治的方式在線上流轉

他繼續談到,以滁州專案某單體為例,傳統算量包含檢查圖紙、土建建模、檢查算量模型、計算工作量四部分,時間佔比分別為2、22、2、1,共27個小時;新的模式之下,從檢查設計模型、模型修改補充成算量模型、計算工作量,時間佔比分別為4。4、8。8、3。3,共16。5個小時。

從流程的變化中,也能解釋實現算量時間降低39。2%的原因。雲浪生表示,與傳統算量對比,此案例的鋼筋量偏差-0。07%,混凝土量偏差0。72%,模板量偏差0。36%,均在可接受範圍內。

在此之上,從設計到算量、施工,這一跨業務階段的“資料割裂”問題迎刃而解。

雲浪生告訴36氪,可提供兩種解決的思路。一種是定義從設計到算量需要的資料格式,做一個開放的標準,比如廣聯達正在推行的GFC標準,把設計與算量打通;另一種方式是在設計工具中呼叫算量的能力,這便需要把公司算量軟體的能力做成API,供甲方或整個產業鏈的生態夥伴開發使用。

從設計到施工一體化的協同思路亦是如此。

如今,固有模式正在改變。

2020年10月,廣聯達戰略併購鴻業科技是一項重要標誌。

其中,鴻業在基於傳統CAD平臺的市政道路及管線設計產品、基於Revit平臺的BIM設計產品等方面有十年的經驗沉澱。雲浪生告訴36氪,併購重組之後,鴻業的業務、研發等高階人才都沒有流失,與廣聯達形成了補位。

他談到,將鴻業在水暖電、市政道路業務上的專業性,融入到廣聯達的圖形平臺、軟體開發能力與專業能力中,兩者相結合從底層做創新,更容易真正打造基於國產平臺的設計軟體。

過程中,協作機制的背後必須要解決與第三方資料互動的問題。

一是從產品研發上提升BIM設計軟體的效率。一方面,將通用性、相似性的設計功能空間封裝,實現模組化,以後便於在相似的專案中複製;另一方面,透過智慧化方式,如智慧識別建築方案圖紙快速建模、機電的管線自動佈置等提升設計效率。

雲浪生談到,目前模組化設計理念已成為公司軟體設計架構中的一部分,當把它提升更高的高度,便可以用來消除業內重複性的勞動,同時真正實現標準化設計。

二是BIM設計軟體的價值最終體現在一體化功能的實現上,比如數維道路方案設計將多種軟體的功能集中在一個軟體實現,把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形成一體化解決方案,同時將傳統二維設計的習慣和BIM設計結合,實現設計易學易用。

三是國產平臺對BIM正向設計落地有促進作用,對於勘察設計行業很多種專業度非常高的領域,如鐵路、電力、水利等,公司透過平臺方式去支援不同細分領域專業軟體的需求。

03 BIM設計,市場化落地的秘密

其中,由於市政產品的研發工作量相對小,道路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先推行,小步快跑,目前已初具規模;房建要做建築、機電、結構產品,研發工作量會多一些,也在不斷迭代中。雲浪生談到,目前已推出了上述設計產品,未來這兩個領域,也將形成全專業、全生命週期的方案,去解決資料割裂的問題。

當然,打造大的軟體框架及主要專業的設計產品是廣聯達在房建和市政領域的拓展思路。對於在某些專業的細分領域上,與第三方建立合作為主,比如結構計算上與盈建科連線,便於支撐模型資料與計算資料的流轉。

總之,以部分應用場景做牽引,從設計場景的多專業協作出發,再到設計算量施工的一體化打通,逐漸形成一個可落地的方案。

03 BIM設計,市場化落地的秘密

建築產業大的趨勢是不變的,即工業化、綠色化、數字化。

具體而言,BIM設計如何落地比較關鍵,雲浪生提到了三個切入點。

一些設計院會往專而精的方向發展,比如專門做住宅、醫院或機場的方案設計。另外一個是大而強的方向,設計企業會藉助數字化手段和自身機遇資源,在國家鼓勵的EPC模式和全過程諮詢、建築師負責制的政策下,由設計階段向上拓展投資、產業策劃,向下整合造價諮詢、工程管理、運維管理多個階段。

當然,小型設計院要樹立競爭力,必須基於數字化來建立自己的市場立足點,把自己做成高階、具有BIM能力的設計院,藉助積累的專業資料和經驗,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頭部。

談及設計院數字化轉型的要點,雲浪生認為可以借鑑行業中數字化做得比較好的勘察設計單位的建設思路:一是要樹立認知,確定轉型方向,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必須要躬身入局;二是從不同角度滿足從崗位、專案、企業各層級的數字化需求,數字化本身就是業務,這是和資訊化的本質區別;三是打通各層級的數字化成果的相容與互促;四是解決業務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融合的問題。

當下廣聯達的設計業務線主要拓展在房建與市政領域。

一直以來,國內大多設計院從事低附加值的施工圖設計環節,即與國外設計機構聯合設計或合作設計場景下,由中方設計公司完成方案及擴初設計之後的施工圖工作。

回看過去,中國加入關貿協定以後,承諾開放設計市場,引進國外設計服務,但是仍然規定建築施工圖設計必須由國內具有相應施工圖設計資質的企業承擔施工圖部分的編制任務,後續工程建設也必須由國內總包企業來承接。

結語

歐美成熟的設計公司很快展示了在建築理念和方案設計方面的競爭力,這種能力是在西方由來已久的一個體系化的執業環境中形成的,建築師的職業和價值普遍得到尊重,其開放的、良性的競爭環境保證了非常專業的職業建築師的成長,所以應該說此次大碰撞對國內幾乎剛剛開始市場化運作的建築設計公司,無論是國營還是民營均形成了一次撞擊。

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的設計企業開始以施工圖為主要業務物件,並展開競爭,希望能透過大量的施工圖業務保證企業的執行,同時也能透過這種合作專案來獲得上游的設計能力。

這種結構性分工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而上游能力的獲得也非一朝一夕,尤其是社會觀念的轉變更是需要沉澱。於是會看到國內大量的設計單位還在大量地進行施工圖業務的競爭。尤其在建築行業大背景下行的情況下,內卷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結語

源於關貿協定的分工事實上給了國內設計企業成長的空間,伴隨國內史無前例的城市化一路走來,但是缺憾是建築師在歐美是一個完整的職業,我國現在開始試行的建築師負責制在歐美早已貫徹到了極致,主流市場也沒有涇渭分明的方案設計和施工圖的分野。

其中,他們的建築師必須完成從概念到施工圖,從編寫技術規格書到全職的施工配合和監督等等所有的工作,而且施工文件,包括完整的施工圖紙以及上千頁的技術說明是建築師最核心的工作。高質量的施工文件幾乎是建築師最核心的秘密武器,職業建築師的這種能力也必須透過設計到施工完整過程才能獲得。

在雲浪生看來,設計行業具體有兩種發展路徑。

同時因為競爭所致,國外建築師在技術能力上普遍比較完整,對於新技術的學習和採納蔚然成風,擅長採用數字化設計工具來提升效率,也把擁抱新技術作為一個提升個人價值的重要維度。

在這方面,國內的設計單位和國外的同行實際上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甚至能夠看到,在數字化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上,一些新近成長起來的設計公司開始形成潮流,開始和國際頂尖設計公司同臺競技了。

(完)

其他參考資料:

《BIM這十年,2022分水嶺 | 數字時氪的朋友們》。光銘研究院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廣聯達的設計軟體藏了啥功能?》。建築科技媒體BIMBOX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