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對兵力浪費

【太平天國系列469,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在天京一帶將有十萬太平軍坐吃山空,而且長期坐守天京就是對兵力的浪費,況且太平天國起義的初衷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咸豐皇帝坐鎮北京,北伐則勢在必行。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對兵力浪費

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太平軍2萬精銳從揚州出發,開始了太平天國的北伐之路。此後的兩個月,太平軍除了在六合和開封受挫,其他地方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擋,故而到了七月中旬,太平軍已經兵臨懷慶府城外。懷慶府大概就是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新鄉市和原陽縣所轄地域,臨靠山西省和直隸省(今河北省),是黃河北岸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知府衙門設立在河內,也就是懷慶府城所在地。

此時的太平軍,糧食短缺的問題已經非常明顯,林鳳祥在給天京彙報軍情的時候就指出:“……盡見坡麥不見一田,糧料甚難”。為了儘快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同時等待後續部隊渡江,林鳳祥做出了攻打懷慶府的決定。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對兵力浪費

根據史料記載,懷慶的城牆周長是9裡,林鳳祥遂命令士兵們從四面進攻,不過未能得手,畢竟城中還有3000軍士,相對於其他城池守城只有數百人,懷慶的人手算是很充足的。林鳳祥用穴地攻城法打開了城牆的一個缺口,不過馬上被清軍堵上,阻止太平軍進入。此後幾番,均為得手,更有一次,天降大雨,直接打溼了太平軍的火藥,後面清軍還想出了針對穴地攻城的辦法,讓太平軍連襪筒地道的機會的沒有,“乃於城中穴地, 置大甕,坐以聽之,準聲所起,亦掘地道, 掘愈遠,聲愈近,至能辨人語,引水驟灌之, 凡破地道三十餘處”。

林鳳祥見打不出缺口,就命令士兵在城外修木城,不讓城中任何人進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對兵力浪費

不管怎麼說,戰爭鬥都會死人,清軍死傷也不小,知府就讓百姓中的青壯年和牢中犯人都加入了守城行列中。太平軍不主動進攻,清軍也就不出擊,兩軍進入相持階段,清軍城中糧食比較多,倒也不慌,坐等援軍到來。

咸豐得知太平軍已經在懷慶,遂命欽差大臣訥爾經額帶兵救援。直到7月底,援軍抵達,再不到城中的糧食也要不夠了,懷慶知府也沒有想到太平軍會圍攻一個多月,“懷慶府城被賊圍困五十餘日,糧食將盡,每人日食麵糊兩餐,男子悉令上城,婦女即麵糊亦不能得。”得知城內告急,欽差大臣訥爾經額下令對太平軍發起進攻,太平軍依託圍困城中清軍的木城,援軍一直未能衝破太平軍的木牆。

城外清軍有兩萬多,趁著打仗的機會搶劫周圍老百姓,老百姓恨透了他們,相比較太平軍則顯得很親民,都是從百姓手中採購糧食,往來人多如集市,後來百姓見清軍搶得厲害,百姓們就主動給太平軍送糧食,直到清軍分兵駐守各個村鎮,才沒有去賣或者送糧。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如果不繼續進行戰鬥,那麼意味著對兵力浪費

從7月底到8月底,太平軍與清軍交戰了50多天,清軍雖沒有攻破木牆,但已經岌岌可危,林鳳祥原本是想等其他太平軍來支援,左等右等都不來,只能主動撤軍,懷慶之困才得以解脫。

話說,北伐軍是不會等到援軍的,他們發給天京的信件、天京給他們的信件,很大部分都被清軍截住了,清軍反而能透過信件知道北伐軍的情況,通訊的暢通實在是太重要了。

參考資料:《太平軍北伐史》;李濱,《中興別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