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賽後的反思-本是高危小眾運動,賽事卻現井噴-新華社記者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奪命賽”後的反思(下)

新華社記者

(小標題)無序:本是高危小眾運動,賽事卻現井噴?

“本質上,越野是一項高危專案,在國內仍很小眾。”王亦磊說。

但在馬拉松市場已日趨飽和的情況下,越野跑日益受到青睞。據中國田徑協會公佈的資料,2017年,越野跑賽事數量為312場,2019年增長到481場。這僅是在田協註冊和認證的賽事,民間還存在大量沒有在任何運動協會註冊和認證的賽事。

這其中有繁榮,也有亂象,不乏不瞭解越野跑特點、風險,但卻想借勢“撈一把”的小型賽事。

“田協或登協名下的比賽,會派專業監督人員和裁判,基本安全是有保證的,一些‘野雞比賽’就不好說了。”廣州一位資深跑友說。

北京一家越野賽事公司高管說,田協、登協均需交一定費用,因此就有很多地方為了節約成本不去認證,甚至使用一些缺乏經驗的“草臺班子”運營賽事。

他介紹,從國外成熟經驗來看,是先有徒步道,再有越野賽,而國內往往“有山就敢闖,沒路也敢開”。他所在公司有次請了法國設計師來國內某山地設計賽道,結果對方考察後認為該地不具備辦賽條件,“但有其他人敢幹,最後由別的公司接了。感覺這個勢頭,出事可能也是遲早的”。

圈內人士透露,“五一”期間,已經有戈壁越野賽出事,但沒有引起外界關注。

跑圈內也存在盲目追求難度和成績的現象。一位參加過環勃朗峰越野賽的跑友說:“現在國內跑個馬都不算什麼了,百公里越野多的是,山地、戈壁、沙漠、森林各種地形都來了,可是真正具備長距離甚至超長距離越野能力的人有多少呢?”

國內翼裝飛行高手徐凱就說過,他看過太多付出生命的案例是“太著急”造成的,因此一定不可“超越極限”,所有行動都要在自身的極限範圍內。

一位資深越野跑友表示,綜合已經披露的資訊,如果沒有極端天氣,沒有存在紕漏的組織,如果選手能夠更加警醒,這三者任何一個如果實現,可能都不會造成如此規模的悲劇。

(小標題)規範:誰來管,怎麼管

取消群眾性和商業性體育賽事審批激活了市場,但以前是“誰審批,誰監管”,而在國家體育總局的審批權下放後,一些地方上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沒跟上,又造成了監管真空。

上海市銀星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婉認為,監管可由法律法規來界定,如按照《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等規定;而且,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參賽過程中如發生人身傷害事件,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要承擔侵權責任。

“監管是需要的,政府可以透過一些指標來考察賽事執行企業的資質。”王亦磊說,“比如公司中有沒有人足夠了解賽事特點,至少賽事總監應參加過一定的比賽,又或者參與過一定的越野跑賽事培訓等。”

而對於越野賽事舉辦的操作標準,經記者瞭解,目前行業內缺乏統一的共識。

中國田協今年4月釋出了《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一些賽事組織者表示,標準涉及了辦賽的重要方面,對賽道、補給點、路標等的設計做了一定基礎性規定,但仍不夠細緻。如:對山地、沙漠、森林等不同地形沒有加以更詳細的區分;其中提到“高海拔賽事,須要求選手攜帶具有防風及保暖作用的外套”,但未界定何為高海拔;並未規定何種條件下應終止比賽;未對全員強制裝備檢查做硬性規定等。

以此對標此次黃河石林賽事,該賽事也基本沒有違反上述標準。

一位資深越野圈內人士介紹,目前越野跑賽事主要歸口在中國田協,但中國登協旗下也有自己的越野跑賽事,誰來制定行業規範並不清晰。此外,越野跑與馬拉松不同,其內部各賽事之間因地形地貌、距離、海拔、天氣、技術門檻等因素千差萬別,不易標準化,“有些操作在這個賽事適用,在另一個自然環境中就不適用,基本上,全看組織者的經驗和良心”。

“希望中國的越野跑協會能早日成立。”小武說,“由專業人做標準,制定行業准入門檻,會比現有的標準細緻許多。”

必須監管和規範,但業內人士呼籲,不可因一次賽事對整個行業進行“一刀切”式限制,應理性認識戶外運動的風險性。

“戶外運動在中國有越來越多人參與,這是好事。走進戶外不僅鍛鍊身體,錘鍊心智,是環保教育和風險控制教育,也是一項拉動消費的產業。”王亦磊說,“把‘浪費社會資源’‘純粹為出名’等帽子扣在戶外愛好者頭上是不公平的,一個人有愛好,並且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產生一種產業滿足這種愛好,這是正常的過程,不能說業餘愛好都是浪費社會資源吧?”

但同時,多名業內人士指出,辦賽方、參賽者、政府和大眾,都必須認識到戶外運動的高危性。“不僅攀巖、登山等是高危專案,事實上滑雪也是。只有認識到風險,才能據此發展出專業的組織方式和救援方式。參賽者也要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適的活動;如遇到問題,要懂得如何自救。”王亦磊說。

業內還呼籲加強對戶外活動服務提供方,即公司、救援組織、政府等的培訓,參賽人員同樣應接受培訓,並應由專業協會承擔培訓業務。

“這次賽事對行業來說肯定是個轉折點,但它可以不是壞的轉折點。政府、從業者和大眾應共同努力,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好。”小武說。(執筆記者:王沁鷗、李麗,參與記者:周暢、張睿)(文中小文、小武均為化名)(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