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說起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重寶,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就會閃過

“傳國玉璽”

“華夏九鼎”

等寶物的身影,事實上相比這幾樣寶貝,

歷史長河裡還有一樣無論是實際價值還是象徵意義都不弱於它們的鎮國重器

——

秦始皇“十二金人”

這十二尊

“金人”

,不僅來歷成謎,而且價值連城,最重要的是,

它和完全沒有找尋頭緒的“傳國玉璽”不同,有一尊很可能殘存到了今天

,如果真能尋到,那恐怕是轟動全球的大新聞。

那麼,這尊可能還存世的殘存

“金人”

究竟在哪裡呢?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秦始皇陵兵馬俑

不急,一切都還得從它那奇特的來歷講起……

第一、歷代史料中的詭異記錄

長久以來,各種史料中記載的一件事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

《史記索隱》

中原文是這麼寫的:

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這段話講了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2年,

在甘肅臨洮這個地方出現了一群“長人”

,秦始皇便將滅六國後收繳的兵器按這

“長人”

的外貌,鑄成了12尊銅像,以示紀念。

《史記索隱》為唐代司馬貞撰寫,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記載在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事實上不僅僅是《史記索隱》,漢初

《淮南子》

、漢末

《三輔黃圖》

,以及北宋史學家宋敏求的

《長安志》

等等史籍裡都明確記載了這件事。

而到了東漢,

張衡甚至還親眼見過這些鑄造出來的“金人”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紫金山天文臺儲存的明代復原的張衡渾天儀

張衡在著名的《西京賦》中寫到,

“高門有閌,列坐金狄”

,此句中的

“金狄”

,便是指始皇帝鑄造的銅像。除此之外,

班固也見過

,他在《西都賦》中也說

“列鍾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

有這麼多證據,很顯然,

秦始皇鑄造“金人十二”一事在歷史上確實是發生過的

那麼,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了,

“金人”既然是以臨洮出現的“長人”為藍本鑄造的,那這些“長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長人”

一詞,在中國歷史記載中一般泛指

“巨人”

,而恰好在東漢官修史書

《漢書。五行志》

中,也進一步指出了這批

“臨洮巨人”

的具體人數和身高。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漢書》編撰者,東漢史學家班固

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漢書》中說這批

“臨洮巨人”

一共有12人,

身高五丈,腳長六尺

,以秦制換算過來,這些人身高大約有10米左右,腳印有1。2米長。

這是什麼“人”?

簡直詭異到了極點,也匪夷所思到了極點。

這個

“臨洮巨人”

的問題,讓兩千年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們疑惑不解,現代不少學者都對此進行過研究,

但由於沒有實物出土,包括兵馬俑中也沒有,所以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目前有種看法,

推測秦始皇鑄造的“金人”是“夷狄”的神話人物

,類似於三星堆裡那些青銅大面具所代表的三星堆人

“神明”

一樣。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三星堆青銅大面具,目前考古學界主流觀點認為三星堆青銅像是三星堆人祭祀所用“神像”

這個解釋客觀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有些學者並不認同,其中最主要一點反對意見是,

秦始皇掃平六國、唯我獨尊,根本沒有必要去給他眼中的“夷狄”鑄造神像

所以,要真正解開這個

“長人”

問題,唯有找到那十二尊銅人,對實物進行一次徹底研究,那麼

“銅人究竟是否神像”

的謎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十二金人”價值有多大?意義堪比傳國玉璽

《三輔舊事》

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跡六尺。”銘李斯篆,蒙恬書。

這段記載很細緻,說金人立在阿房宮宮門外,背後還刻有一段銘文,銘文內容其實就是把臨洮

“巨人”

的事又給說了一遍,

只不過這段銘文的來歷卻是非同小可,它是“李斯篆,蒙恬書”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大秦賦》李斯劇照

李斯和蒙恬,一為大秦丞相,一為領精兵三十萬北擊匈奴的秦軍大將,一文一武,俱為始皇帝左膀右臂,大秦王朝的定海神針。

“傳國玉璽”

地位很高,秦朝之後的皇帝如果沒有得到它,常被人譏為

“白板皇帝”

,而它的待遇也不過是

“秦王制造,李斯親筆”

而已。但金人的待遇,卻似乎更勝一籌,是

“秦皇製造,李斯擬文,蒙恬親筆”

,由此可見

“十二金人”

在秦王朝中地位的重要性。

事實上它後來的經歷也佐證了這一點,據史料記載,在漢初時,它被劉邦從咸陽的阿房宮移到了長安的長樂宮大夏殿安置,頗有

“漢承秦統”

的意味在內。

之後王莽篡漢,他也對金人十分在意

據《漢書。王莽傳》,有一天晚上,

王莽夢見有5個金人突然站起來大哭

,王莽本身得位不正,深為恐懼,便派人去把夢中所見5名金人胸口的

“皇帝初兼天下”

銘文給鑿了。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十二金人示意,目前對金人是坐是站,由於史料記載不一,又沒有實物對照,所以目前還是個疑問

由此可見,金人對於秦後世的歷代王朝,

實有“天命正統”的強烈政治象徵意義在內

,而

“傳國玉璽”

,也同樣有這個典型特徵。

除“正統”的象徵意義外,金人本身也是有巨大價值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講金人

“各重千石”

,《三輔舊事》中說的更細緻些,

“各重二十四萬斤”

,按秦制換算,

每個金人至少有數十噸重

關鍵是,鑄造金人的原料為銅,銅在秦代直接等同於錢,

因此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確實是動用了舉國之力

,以當時生產力,耗費如此天量的銅來鑄像,恐怕連同時期的羅馬也沒這等浩大國力。

一尊金人幾十噸重,就算只算它本身的價值,那也是極為驚人的。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千古一帝——秦始皇

所以十二金人無論是它的自身價值還是對中華民族的象徵意義,都稱得上是價值無法估算的鎮國重器

,秦始皇作品,就算是泥土燒製的兵馬俑,在今天都屬於不折不扣稀世珍寶,遑論其他。

價值重大,意義非凡,

那麼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了,它們究竟在哪

第三、追查“十二金人”下落之謎

金人這種龐然巨物,又在歷朝歷代統治者眼中關係到天下氣運,

因此歷史上有關其流向的記載非常詳盡

所以導致要追查金人下落,遇到的問題不是記載太少,而是記載太多了,不知哪份史料說的才是真相

根據史料,金人下落目前大概有三種去向。

第一種:黃河落水說

前文講到,秦滅之後,漢承大統,

劉邦

將金人搬到長安,歷經兩漢400年風雨,中途除了王莽派人去颳了點銘文外,一直安然無恙。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董卓進京,招攬呂布、襲殺丁原,由此掌握了東漢朝廷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董卓進京劇照

由於其帶的西涼騎兵缺錢,

史載董卓便將12尊金人中的9尊熔掉了鑄成錢幣,以充作軍費

《水經注。卷四河水》: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

接著

酈道元

又在

《水經注》

中繼續講到,

三國時的魏明帝曹叡想把剩下的3尊金人從長安搬到魏國首都洛陽

。但由於金人太過沉重,曹魏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就只移動到了灞河邊,然後就徹底放棄了,

於是金人便留在灞河旁邊的黃土臺塬上

這個安置金人的臺塬在西安極其有名

,其名流傳千年,也從未變過,喚作

“銅人原”

曹魏滅亡後便到了東晉十六國,

後趙皇帝石虎派人把這3尊銅人從“銅人原”搬到他的定都之地河北鄴城

,以證明他石虎是

“天命所歸”

不過好景不長,很快後趙就被前秦苻堅滅亡,

金人便又落到苻堅手裡,苻堅的前秦朝廷定都長安,因此他又想把金人從鄴城搬回長安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苻堅也是個爽快人,說幹就幹,只是苻堅也遇到了和魏明帝一樣的問題——金人重逾千鈞!

所以苻堅只能將3尊分開運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時傳國玉璽也在苻堅手中,可見他本人對金人和玉璽這兩樣

“天命之物”

確實看得極重。

前2尊的運輸一路順利,都平安到了長安,但第3尊運到半道時,出問題了

此時前秦爆發內亂,

苻堅兵敗身死

,他手上傳國玉璽被人奪去,運到半道的這尊金人也就沒人管了,當地官民知道此為始皇帝遺物,怕被亂兵所毀,

就把金人推倒在當地的黃河裡

《水經注》對此事記載:

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而之前已經搬到長安的2尊,也被毀掉鑄成了錢幣

所以按這種說法,十二金人目前當還殘存一尊,就躺在黃河裡

,靜等世人發掘,讓它重見天日。

而這段記載裡最為關鍵的一點,

即運到半道上的這尊金人究竟是被推到哪個黃河河段裡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君有段時間特別感興趣,特意去查閱了不少史料模擬當年的運輸過程,

最後大致復原出兩條運輸線路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金人運輸兩條古路線復原圖(作者繪)

如上圖所示,

第一條路線

(紅色箭頭所示)

為鄴城到洛陽,然後利用水力浮水而上,到達風陵古渡後過河,最後到達西安

古代運輸重物極為不易,似金人這種數十噸巨物光民夫隊伍恐怕就得數百人,然後還需動用軍隊押送,

而這條路線上名城大邑眾多,可為運輸隊伍和押送軍隊提供必要後勤,而且還可充分利用黃河水力進行水上運輸

第二條路線

(藍色箭頭所示)

是直接從陸路到風陵渡,然後過河到西安

這條路線優點是路程短,路上城邑也不少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認為兩條路線都會在風陵渡過河,有3個原因:

一是此處為黃河古渡口

,規模足夠,

二是此處是西安離黃河最近的渡口

,路程最近,

三是這裡是中原到關中必經之路

,風陵渡旁邊,正是潼關。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黃河風陵古渡

歷史上運輸隊究竟走的哪條路線我們不得而知,但按這兩條路線,卻可勾勒出金人落水的大致範圍——

洛陽到風陵渡的黃河段

以上為歷史上金人下落的第一種記載,第二種記載則殘酷得多。

第二種:金人全毀說

《三國志。董卓傳》中記載董卓毀掉的不是9尊銅人,而是10尊

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這樣加上後來苻堅運到長安的2尊也被鑄成了銅錢,所以十二金人全部被毀,無一倖存。

那麼究竟是北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說的準確,還是西晉時期陳壽《三國志》講的明白呢

這兩人所處時代離東晉都比較近,

應該說他們兩人說的都有可信度,但客觀上看,酈道元的說法更有說服力一些

稀世奇珍秦始皇“十二金人”究竟在哪裡?追查“金人”下落之謎

酈道元雕像

原因倒也簡單

,酈道元講的細節更多,記載中人名地名一一列明

,這表明他很可能是真正去研究追溯過金人下落一事的,而且酈道元《水經注》更多的是偏向

地理科學著作性質

記錄要客觀的多

,但陳壽的記錄就輕飄飄一句話,

顯然酈道元的話更令人信服

除以上兩種看法外,現在還有第三種推測,有人根據秦始皇生平研究認為,

十二金人哪都沒去,它們就埋在秦始皇陵裡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認可的學者也不太多,

畢竟張衡和班固都在長安城親眼見過這12尊銅人,說它們埋在秦始皇陵裡確實置信度不高

十二金人下落之謎的追查脈絡到此算是清晰

,3種看法各有千秋,不過顯然《水經注》中所言的殘存一尊更令人信服。深切期望有一天能對洛陽至風陵渡段黃河進行一些探測,假如真有一尊銅人躺在黃河河底並被最終發掘出來,完全可稱得上是今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又一輝煌幸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