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乾隆個人享樂,和珅發明一項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貪官遍地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經和珅提議,乾隆皇帝首肯, 議罪銀製度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所謂議罪銀,顧名思義,就是一項以錢頂罪的奇葩制度。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小官員,不管你是貪汙受賄還是草菅人命,如果犯了罪,本該處以極刑的,但只要你上繳一定數額的議罪銀,就可以改死刑為流放,如果你上繳的議罪銀數額足夠大,甚至可以無罪釋放。如此一來,官員們乾脆提前就把錢交上去,便於以後直接抵罪,畢竟在官場混,誰又能保證一輩子不犯錯呢?不如花錢消災,圖個安心。

為了滿足乾隆個人享樂,和珅發明一項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貪官遍地

議罪銀製度的設立破壞了公正公平的社會秩序,加深了清朝的腐化速度,其直接後果就是官員繳納議罪銀後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大肆斂財,最終遭殃的還是底層老百姓。

很明顯,議罪銀是個徹頭徹尾的弊政。既然如此,乾隆皇帝為什麼還要大力支援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議罪銀的流向問題。你是否理所當然地認為,議罪銀當然是要上繳國庫(戶部銀庫)的?錯錯錯,議罪銀實際是上繳內務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庫。如此一說便瞬間豁然開朗了,這個禍國殃民的議罪銀製度,和珅之所以倡導,那是為了溜鬚拍馬,而乾隆之所以支援,則是為了個人享樂。

為了滿足乾隆個人享樂,和珅發明一項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貪官遍地

乾隆到底收上來多少議罪銀,他自己根本不清楚,就連負責此事的和珅也未必知曉,因為,實在太多、太雜了,中間又經過多次貪汙、剋扣,所以到頭來就是一筆爛賬。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其數額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何以見得呢?這麼說吧,乾隆六下江南,沿途建造了30個行宮,每次都要花掉上百萬兩白銀,80歲時又舉辦了史上最盛大的萬壽大典,這前前後後耗資巨大,竟然沒有動用國庫裡的一兩銀子,全都是出自議罪銀,並且如此折騰了幾十年後,內務府竟然還有結餘。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生活奢靡,內務府的常規收入根本滿足不了他的需求。而即便是皇帝,伸手向戶部要錢也完全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容易。比如,咸豐皇帝曾向戶部申請支取20萬兩銀子,用以修繕承德避暑山莊行宮,卻讓內務府大臣寶鋆以“國用方亟”為由直接給拒絕了。

為了滿足乾隆個人享樂,和珅發明一項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貪官遍地

所以,乾隆皇帝想要下江南,想肆無忌憚大把花錢,就必須想辦法充實內務府。而和珅便投其所好,順勢提出搞這個議罪銀製度,既為乾隆皇帝解決了財務危機,自己也能順便大撈一筆,可謂是一舉兩得。

和珅的得寵與腐化,與議罪銀製度都有很大關係。由於是和珅提出的議罪銀製度,所以乾隆就讓他負責此事,順帶負責管理內務府。結果和珅實在幹得太好了,乾隆的小金庫迅速爆滿,乾隆因此認為和珅是管錢的行家,於是乾脆讓他當戶部尚書,即財務部部長。這可真是天下第一肥缺,和珅因此官運亨通、斂財無數。

為了滿足乾隆個人享樂,和珅發明一項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貪官遍地

除了乾隆與和珅,議罪銀製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廣大貪官汙吏了,反正只要交足了議罪銀就可以抵罪,那就放心大膽地貪汙受賄吧,有了錢再加大議罪銀上繳數額,以保平安,如此惡性迴圈。但是,正如上文所言,這一切最終都是由天下百姓買單。所以說,康乾盛世到了乾隆這裡,完全就是虛假盛世,表面粉飾太平,實則已經腐化到了骨子裡,為後來的清朝迅速敗落乃至滅亡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清史稿》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