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千字文》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名句,奠定了白起、廉頗、王翦、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地位。

白起、李牧位居四大名將之首尾,諸多文章比較誰更勝一籌。

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何況任何比較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史書本身就帶有作者傾向。

所以,將《史記》的記錄打亂順序,將白起、李牧放在一起來比較異同,看看司馬遷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又或者就是看看小故事。

白起、李牧相似之處太多。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其一,均死於小人之手。

“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俗(同流合汙)反。趙王(趙遷)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隱秘的)捕得李牧,斬之。”——《史記·列傳第二十一 廉藺趙李》

公元前228,即趙王遷七年,秦始皇十九年,秦國派王翦、羌廆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

秦軍久攻不下,於是秦國就施反間計,向趙王的寵臣郭開大肆行賄,讓他造謠說李牧、司馬尚意圖謀反。

趙王聽信謠言,便派趙蔥和齊國降將顏聚替代李牧和司馬尚。

李牧清楚臨陣換帥之後的結局,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不接受趙王的命令。

趙王派人悄悄地將李牧捆綁起來,砍掉了他的腦袋。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範睢)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怏怏(心懷不滿而鬱鬱不樂)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劍,自裁。”——《史記·列傳第十三 白起 王翦》

相對李牧被殺,白起屬於自殺。然而,白起自殺背後範睢為推手(再深究蘇代是幕後策劃者)。

公元前260年,即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在長平之戰大勝趙國,坑殺四十餘萬趙兵。

此役直接震懾諸侯,韓趙派遣蘇代遊說範睢。

蘇代對秦國宰相範睢說,如果白起滅亡趙國,對秦國功勞堪比周公、召公、呂尚,將來位於三公,在宰相之上。

於是,“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範睢勸秦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休兵罷戰。

秦昭王下令撤軍。白起知道是範睢在背後勸秦王撤兵,對範睢心懷不滿。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國派王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不能攻克,還損兵五校。

八九月,便派遣王齕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邯鄲。此時,趙國震恐,向各國乞求援助,春申君及信陵君帶領數十萬楚魏援軍攻打秦軍。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齕為元帥,白起因為趙尚沒有打敗,並且身體又有疾病,拒絕任命。

秦昭王覺得白起心中有恨意,於是賜劍白起。

疑問:白起抗命難道僅僅是身體原因,沒有害怕失敗的因素,或者此時趙國防守將領是誰呢?

其二,均被封為武安君。

“後七年,秦破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史記·列傳第二十一 廉藺趙李》

李牧受封武安君應該是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趙王遷三年,即公元前233年,秦軍攻打趙國,趙王遷任命將領李牧為大將軍,李牧率軍在宜安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桓齮逃回秦國。

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國派將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武城(也作武遂),趙國將領扈輒率軍前往援救,不幸兵敗被殺,再次被屠殺了十萬士卒。

李牧在趙王遷三年受封為武安君,而被殺卻是在趙王遷七年,僅僅榮耀了四年。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疑問:李牧為趙國守邊對付匈奴,所以才有趙國邊境的安靜。趙王為何對李牧的軍功熟視無睹?難道不如廉頗攻齊取陽晉功勞大?

(廉頗攻齊是在燕國聯合五國虐齊之後的出征;李牧守邊苦熬數年,為趙贏得了數十年的北邊安靜。)

其實,早在四十五年前,趙惠文王二十二年秦將白起就被封為武安君。在此期間經歷,趙悼襄王在位九年、趙孝成王在位二十一年,趙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

“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雖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史記·列傳第十三 白起 王翦》

這一年應該是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白起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都,燒了楚國的先王墳墓夷陵(湖北宜昌市),楚國被迫無奈遷都到陳丘(河南淮陽)。

從秦昭王十三年,即公元前294年,白起為左庶長升至武安君僅用了十六年,戰功卓著。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左庶長為秦國官爵名,秦二十等爵的第十級。五大夫為第九級,第十一級為左更,第十六級為大良造。

戰國時,被封為武安君的還有蘇秦,因為合縱連橫制約秦國,為六國贏得了短暫的和平。

“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並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其三,成名戰震撼天下。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列傳第二十一 廉藺趙李》

李牧一戰殲滅十萬匈奴鐵騎,給趙國打出十多年的邊境安寧。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純屬被逼變革,“師夷長技以制夷”,趙武靈王雖然解決了林胡、樓煩兩部落,但是仍有匈奴伺機入境搶掠。

李牧上任之後,“常居代、雁門”(山西西北部)一代,防備匈奴入侵。

李牧起先佯裝膽怯,向匈奴示弱數年,卻關門練兵積蓄力量。待到時機成熟,採取誘敵深入策略,引誘十萬匈奴騎兵入侵趙國邊境,一舉殲滅。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史記·本紀第五 秦昭襄王 莊襄王》

長平之戰,趙國從此走向沒落,為秦國統一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起初,趙國使廉頗為將,與秦左庶長王齕幾次交戰,趙國均以失敗告終。廉頗調整戰略,堅守壁壘拒不接受秦軍挑戰,秦趙進入對抗相持階段。

秦國應侯範睢施反間計,趙國撤廉頗換趙括,秦國秘密啟用白起為將。

趙括更改廉頗作戰方案,主動出擊攻打秦軍。

白起假裝失敗退走,誘敵深入,將追擊的趙軍切割包圍,從而大敗趙軍。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餘萬士卒人投降。

其四,戰將冤死影響歷史。

李牧之死,加速了趙國滅亡的步伐。三個月後,秦將王翦急攻趙國,趙國滅亡,趙王遷因此被俘。

“趙王(遷)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而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急攻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史記·列傳第二十一廉藺趙李》

其實,長平戰後,趙國就已經瀕臨滅亡,可趙王不珍惜上天的厚賜機會。

先是趙悼襄王用樂乘代替廉頗為將,排擠廉頗離開趙國逃到魏國;再是趙王遷“自毀長城”,聽信了謠言,逮捕並殺害了李牧。

白起之死,遲滯了秦統一天下的程序。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一生征戰無數,極大地消耗了六國國力。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凡是不做好萬全準備,不足以應付突發事情。“素具”:平常做好準備;“物”:事。“卒”:通“猝”。),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叛,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史記·列傳第十九 範睢 蔡澤》

如果秦昭襄王不聽信範睢讒言,而聽從白起的建議,長平戰後繼續圍攻邯鄲,或許歷史可能由此改寫。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但是,這並不妨礙李牧、白起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除了以上相似之處,司馬遷在《史記》中還重點突出了各自特點。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司馬遷《史記》中配得上“良將”二字的李牧就是其中之一。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不配這兩個字。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司馬遷對李牧的認同,主要因素取決於雁門守邊防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入莫(通“幕”)府,為士卒費。”李牧在守邊時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定官吏,交易稅收全部用來做軍費。

“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士。”對待士兵相當優厚,定期殺牛補充伙食,日常加強訓練,四下派出間諜,收取軍事情報。

“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匈奴每次入侵,李牧立即讓牧民軍士撤退回城保衛,不與匈奴正面交戰。

像這樣子堅持了幾年,基本上保證匈奴來進攻,趙國不會造成損失。

進攻之前先學會逃跑,能夠及時撤退而不造成傷亡也是戰鬥力。更何況,李牧示弱迷惑匈奴,匈奴才得以傾巢而出。

雁門一戰,十萬匈奴精兵鐵騎被李牧一次擊潰,從此贏得十年的邊疆安寧。

為何李牧守邊時間沒有明確呢?趙世家和列傳都沒有透露,究竟隱藏了什麼資訊。

趙悼襄王二年,李牧攻打燕國,攻佔武遂和方城;趙王遷三年,肥下之戰,李牧破秦軍擊退桓齮;趙王遷四年,番吾之戰,李牧再次擊破秦軍。

疑問:司馬遷記錄中,李牧一生為趙國效力,從無敗績。歷任諸王沒有反叛之心,也沒有居功自傲,為何不被信任呢?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史記·列傳第十三 白起王翦》

白起、李牧和司馬遷相似之處太多,為何司馬遷卻說他們死於小人之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司馬遷給了白起臨終遺言的機會。然而,白起認為自己的死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因為長平之戰殺戮太重。

確實如此,白起一生經歷七十餘戰,僅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殲滅三十幾萬楚軍;與趙長平之戰坑殺降卒四十多萬。

從左庶長到武安君,“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成長之路也是由屍體堆積起來的。

縱觀白起一生幾乎無敗績,但是拒絕取代王陵攻打邯鄲,單純的健康原因還是有其他的因素?

功高震主,即使沒有範睢讒言,秦昭襄王也會擇機賜死白起。

白起死後六年,秦昭襄王也結束了瘋狂的一生。

疑問:處在沒落趙國,先後被斬六十萬士卒,李牧是唯一能夠多次擊敗秦軍的將領,為何司馬遷沒有深入挖掘,詳細介紹呢?

讀《史記》,我的樂趣就在於從中發現有趣的故事。打亂次序,拼湊起來,希望聰明的人能夠從中洞悉深層次道理。(圖據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