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從228年春天,到234年冬天,諸葛亮在6年間對曹魏進行了6次北伐,上演了三國後期極為悲壯的一幕。最終,諸葛亮被連年征戰累垮身體,英年病逝於五丈原,釀成“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恨。

近些年來,網路上有不少文章對諸葛亮6次北伐進行抨擊,認為蜀漢實力遠遠不及曹魏。諸葛亮以6次北伐來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之舉。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的局勢。

在這三國中,曹魏控制的區域最大,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部分)、揚州(部分)12個州,面積有近40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大一統王朝的秦朝),在滅蜀前人口有1300萬。孫吳控制的區域其次,有揚州、荊州、廣州、交州4個州,面積有14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500多萬。蜀漢控制的區域最小,基本上就是益州1個州,人口也只有100多萬。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顯而易見,曹魏的實力遠超孫吳和蜀漢,就算蜀漢和東吳聯合起來,也不是曹魏政權的敵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從歷史的經驗也可以看出,從北至南的統一是大機率事件。曹魏吞併蜀漢和東吳,是必然的事情,只分時間早遲。諸葛亮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看不出這種大勢呢?

那麼,是不是坐在那裡,什麼事情都不幹,就等著曹魏大軍攻進家門口?

當然不是。其實,裡面依然有文章可以做。

詳細分析一下,曹魏雖然經濟、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但也並非無懈可擊。曹魏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並沒有完全統一中原。在北方,存在著羌人、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不斷對曹魏進行騷擾、進犯;在東北,有公孫淵等割據政權,是曹魏的心腹之患;在荊州,有反覆無常的孟達,相當於一顆定時炸彈……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當曹魏沒有完全統一中原時,就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資源來與上述勢力進行周旋,從而無暇進攻蜀漢和孫吳。在這段時間裡,蜀漢和孫吳處於比較安全的狀態。

換言之,曹魏完全統一中原的過程拉得越長,蜀漢和孫吳就會活得越久。

如何讓曹魏完全統一中原的過程拉得更長?這正是諸葛亮竭盡全力所做的事情——北伐。諸葛亮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迫使曹魏不得不同時在多條戰線作戰,阻撓或者拖延曹魏完全統一中原的過程。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這是軍事上的考慮。實際上,諸葛亮北伐,還讓曹魏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當年,曹操推行屯田制,給曹魏留下了一份不錯的“產業”:“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糧餉問題有了保障。可是,自從諸葛亮開始北伐後,曹魏的日子一天天不好過:“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曹魏為了抵抗諸葛亮北伐,每次都要出動數萬大軍,耗費大量的糧餉。幾次仗打下來,曾經衣食無憂的曹魏,出現了關中無糧、谷帛不足、民有飢色的現象。

有人問,戰爭都是相互的。既然諸葛亮北伐給曹魏帶來了那麼多的不利因素,蜀漢自己呢?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事實上,諸葛亮在進行北伐之前,就從兩方面作了準備。

一方面,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立即派陳震、鄧芝出使孫吳,對孫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全力修復與孫吳之間的關係,使得蜀漢和孫吳重新結盟。隨後,諸葛亮又率部南征,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

這樣一來,諸葛亮為蜀漢爭取了一個比較安穩的環境。至少,當諸葛亮出兵北伐時,不會有人在背後捅刀子。

另一方面,諸葛亮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使得蜀漢政治較為清明,政權結構也比較穩定。在經濟上,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為北伐做最後的準備。

諸葛亮以北伐死磕強大的曹魏,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諸葛亮這一系列操作,讓北伐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影響降到了最低,因此對蜀漢經濟不會產生太大的副作用。

不幸的是,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北伐也隨之而中斷。直到253年,當姜維掌握大權後,才重新進行北伐。然而,在這19年內,曹魏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對外平定了鮮卑,收復了公孫淵,還兩次大敗高句麗;對內,則透過大規模屯田恢復國力,實現了經濟復甦,在淮南一帶形成了規模宏大的軍事集結以及戰時軍需生產集中地,為統一天下奠定了物資基礎。

這時候,姜維的北伐已經起不到什麼用處。套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留給蜀漢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參考資料:《晉書:食貨志》《三國志·魏書》《三國志·蜀書》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