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圖上的這位老人已經離開我們整整15年了,他是誰?和大多數人一樣,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在1956年,他是以11名美國戰俘換回的120位中國頂尖科學家之一,他叫楊嘉墀,中國所有關於太空的夢想也正是從他身上開始的。

1919年,楊嘉墀生於江蘇吳江的一個商人世家,從小就受到祖輩實業救國理念的薰陶,所以才從小就勤奮好學。十八歲時,他在日本的炮聲隆隆中考入上海交大。當時的上海,他親眼目睹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洋人欺侮擺弄,暗自發誓,一定要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船艦,替中國人奪回故土,也奪回尊嚴。30歲,他於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在美國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從事著自己熱愛的事業,一家三口住在紐約市郊區花園洋房,幸福快樂,但這一切都抵不住他對祖國深深的思念。

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1956年,當祖國提出戰俘換科學家時,一切阻礙歸國的障礙都掃清了,楊嘉墀激動地對妻子說:“我們該回家了。”在拒絕高薪挽留的同時,他變賣了自己在美國的一切,把所得全部用來換取祖國最需要的儀器,然後拖家帶口返回祖國。此後幾十年,從東方紅一號衛星起步,到一箭三星返回式衛星,同步衛星等等。每一次中國航天的重大突破,都有他的不凡貢獻,其中不乏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1975年11月底,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衛星剛上天就出了大問題,是提前返回,還是繼續飛行?一個簡單卻關係到整個專案成敗的問題。差不多所有專家都否認了繼續飛行的可能性,此時專案總指揮錢學森將目光投向了一直低頭無語、默默計算的楊嘉墀。楊嘉墀用穩重的語調說:“從我的計算來看,這個問題不大,還可以按原定計劃飛行。”

錢學森選擇了相信楊嘉墀,決定做出後,楊嘉墀借冬夜的月光一人跑到山頂,在刺骨的寒風中蹲了一夜,他在等待那顆星星。看著衛星果然像自己計算的那樣精確地出現,劃過蒼穹,然後消失,他放心了。

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提到楊嘉墀,不能不提一個數字——863。這個數字讓中國的科技真正騰飛起來,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之一——863計劃。該方案的發起者有四位科學家,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北斗創始人陳芳允,還有一個就是楊嘉墀。當時四人痛心於科研人員的大量流失和中國科技的落後,於是便下定決心,聯合向中央要錢。

要多少錢?四個人心裡都沒底,王淦昌膽怯而心虛地報出一年兩億。結果中央政府直接給了一個無法拒絕的數字,一百億。這個天文數字,相當於當時中國全年財政支出的1/20,也是一個人民寧願餓著肚子,不惜血本拼命的數字。溫文爾雅的楊嘉墀,一生致力於祖國的科技發展,從電機到應用物理學,從哲學到核彈,從自動化工程到航天衛星,甚至有一段時間在研製假肢。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他更是一位毫無保留的愛國者。

用戰俘換回,漫天星斗有他的名字,中國的航天夢想有他的功勞

2006年6月11日12點45分,在人生的第87個年頭,楊嘉墀逝去,此時天空中早有一顆星星,有他的名字。假如今夜有時間,不妨帶著孩子,舉手指著那片夜空,一起去尋找那顆編號為11637的星星,告訴他那顆星有一個許多人不知道、不會讀的名字,他叫楊嘉墀。請告訴他,我們是多麼幸運,曾經被他默默地守衛著。沒找到也無所謂,告訴他,那數不清的滿天星斗,每一顆都會有中國人的名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