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公開打假 網上同名號沒一個是我 :沒一個是我

?針對網上大量冒用“白巖松”名義的“高仿號”,4月13日晚,白巖松在節目中公開打假:自己沒有任何微博、微信、公眾號,“網上同名號沒一個是我”。近年來,網路上名人“高仿號”層出不窮,鍾南山、馬未都等名人,靳東等演藝明星,都在自媒體平臺被“高仿”過。很多不明就裡的網友,尤其是中老年網友紛紛轉發,給“高仿號”帶來可觀的高流量。

白巖松公開打假 網上同名號沒一個是我 :沒一個是我

白巖松公開打假 網上同名號沒一個是我 :沒一個是我

在節目中,白巖松表示,公開打假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正名”,而是要揭露自媒體侵權和盜版行為。不論是在微博、微信還是在各短影片平臺,高仿名人號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快速攫取流量,然後再當電商賣貨、接廣告牟利。更有甚者,不法分子還會利用公眾對名人的信任大肆行騙,甚至形成了一條造號、養號、賣號的灰色產業鏈。

高仿名人號不僅侵害了名人的權益、侵害了網民的權益,更破壞了網路生態環境。然而,這種惡劣行徑,行騙成本卻低到“甚至為零”。申請賬號後做一做與名人相關的影片、影象“搬運”,一個不法引流變現的平臺就基本搭建完成,之後再用名人的影像聲音合成處理,不斷行騙獲利。因為名人效應,這種賬號粉絲量大都不低,漲粉速度很快,此後,高仿賬號會透過“直播”實現變現。令人驚異的是,由於不遺餘力地推廣,有的高仿賬號的粉絲,比名人自身的平臺賬號多,可見高仿號對網路生態的負面影響之大。此外,一些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賬號也被高仿號覬覦,上當受騙者不在少數。

斬斷高仿號灰色產業鏈,是被侵害名人的願望,也是網友的呼聲。但是,這一亂象之所以難以禁絕,緣於各平臺對於高仿名人號大多采取被動“打地鼠”的方式。網上曝光一個、媒體抨擊一回,平臺便封一批賬號,一番“一定加大監管力度”之類的“積極迴應”之後,便不再有進一步的措施。不法分子往往在這一個賬號被封之後,立刻改頭換面再度捲土重來。“網上同名同姓的白巖松”,已經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

業內人士分析說,其實,自媒體平臺“沒有技術不能解決的事兒”。言外之意就是:就看想管不想管。資訊時代流量為王,各自媒體平臺自然知曉這個道理。當虛假賬號為平臺帶來巨大的日活躍使用者數量甚至廣告收入時,平臺會選擇主動打假嗎?日益發展的智慧演算法,早已能穿透虛假賬號的畫皮,那麼,平臺就應盡到主體責任,承擔淨化網路生態的義務,不能再因利益驅使,為侵權行為提供傳播渠道。

今年2月22日正式施行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公眾賬號資訊服務管理規定》中已經明確,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眾賬號生產釋出資訊內容,屬違規行為。那麼,對收割網民利益、汙染網路環境的高仿號,執法部門就應該加大懲治力度、依法全面打擊。對於存在監管不嚴問題的相關平臺,更應及時問責,加以處罰。讓嚴格監管無空白點、無盲點,才能讓各類高仿號無處遁形,再無生存空間。

流程編輯:u022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