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喜歡說“我不行”?

今天看到一個故事:《這樣的我,OK嗎?》

我是一隻寄居蟹

我害怕和人交往

我總是跑啊跑啊,遠離人群

我總是躲啊躲啊,藏在殼裡

我不想受到傷害

我想獨自待著

你覺得,這樣的我OK嗎?

作者很暖心地回答:

沒關係。

如果你想獨自待著,那就獨自待著吧。

如果你想躲起來,那就躲起來吧

這沒什麼。

我喜歡你本來的樣子。

看到這段溫情的話,我內心有一根弦在動,這不就是我們說的“接納”嗎?所謂的共鳴,大致也就如此了。於是我默默地在心裡自問:

平心而論,我覺得自己是OK的嗎?

如果我做錯了,我失敗了,我是OK的嗎?

這真是一個看似容易,其實不好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你遇到困境的時候。網友A留言說:

“我和我先生婚姻幸福,有個可愛的女孩,在外人眼裡我們令人羨慕,但是我沒想到他竟然有外遇,你說是我不好嗎,是我沒關注到他嗎,是我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小孩身上嗎,我也不知道我哪裡做錯了?”

多少人把別人的過失,包裝成了自己的錯誤。

我經常說要把自己的責任背起來,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了,就是你的事。但這句話並不是說,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了,就是你的錯。前者讓人不抱怨不埋怨,後者令人自責自傷。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說“我不行”?

 0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不行?

為什麼很多人的自我形象感這麼糟糕?

我見過一個樣子並不出眾,但極有才華的諮詢師,她說她特別感激她的父親,“我小時候不喜歡跟人說話,幾乎被當成自閉症”但他的父親不以為然,“我女兒喜歡鑽研,善於看人,不喜歡說話一點問題都沒有。“

有了父親的支援,她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她,隨便你怎麼說,反正我父親說我很好呢,她在心裡說。這就給了她極大的自信,成績一路,內心強大到成人都覺得自卑。

如果說接納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多重要,這便是。

之前有一部電影《28歲未成年》,導演是張藝謀的女兒張末。

張末說,自己本來學建築,受了很多苦,還是一點都沒有釋放的餘地,想轉電影:

“我父親說,其實有時候放棄要比繼續更勇敢,因為有時候你一定要知道取捨。他跟我對了一番話之後,我覺得有道理,然後我就想試試考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因為當時我就很不踏實,我覺得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希望讓父母失望嘛,我就擔心會不會父母覺得我放棄了或者怎麼樣,但是他並沒有這麼想,反而他鼓勵我嘗試新的,我當時也很感動,我就大膽地往前走了。”

張藝謀對女兒張末說,

你再怎麼拍,估計也達不到我的成就,所以你就按自己的路走吧。

聽到這句話,張末釋然了,這也是接納。無論你做什麼,做得怎麼樣,爸爸都是支援你的,無論你能不能趕上爸爸,都是沒問題的。

這時候,我想起了張國立,成龍,李雙冰,他們也很成功;可惜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一個人的半生功名化為塵土;也足以令父母晚景慘淡。

太成功的父母,是一座高山,留給孩子的,是很大的陰影。孩子不能接納自己的“無能”,你這麼成功,我奮鬥了幾十年,充其量只會被說成是XX的兒子,我的價值何在。

父母也不能接納“沒出息”的孩子,他們對孩子超乎尋常的嚴格,我做得這麼好,你進步這麼慢;我像你這麼大,就已經做了XX事,你還是一無所成,啃老。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說“我不行”?

 03 

也許你不知道,父母對孩子“不”的不接納,即便最後培養了“是”的孩子,心理可能不知道扭曲成什麼樣了。

我們看兩個真實案例:

1,自稱北京大學畢業的一位母親,為女兒安排了變態的作息制度,從早上5點起床,到晚上11點睡覺,都安排得滿滿的,簡直要將女兒的所有時間都壓榨出來,讓女兒追求。

2,被稱為“宇神”的北京大學學生吳謝宇弒母,他於2015年7月在家裡將母親殺掉,然後用乾燥劑和塑膠薄膜將母親裹了幾層,最終變成了乾屍,更變態的是,他在家裡安裝了攝像頭,可以透過手機監控。

如果沒有一顆正常、健康的心,這樣的,有何意義?

如果你不能接納孩子的一切,再高分的成績,再出名的大學,他若恨你,又有何意義?

你是OK的,願你把這句話內化成堅定的銅之牆鋼之柱,從此再無風波能擾你心緒亂你幸福。

也希望你能經常跟你的孩子說:

“沒關係,如果你喜歡……那就……好了,我喜歡你本來的樣子。”

他感激你一輩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