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代的銀子醜到不能看,上面全是牙印!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代的銀子醜到不能看,上面全是牙印!

直到清代銀子還是一種非常普及的“大額面值”的流通貨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即使到了民國時期不使用銀子,也是以銀元來代替,只不過是改變其形式罷了。足見銀子在古代使用範圍之廣。看過電視劇《喬家大院》的朋友應該有印象,喬致庸與人“鬥法”時,除了拿出來數量巨多的銀錠時,到後來竟然還出現了“銀冬瓜”,以彰顯其富有程度。然而,當朋友們被古裝電視劇中那銀光閃閃的銀子所吸引時,卻不知銀子的“相貌”在古代並不如此,而是奇醜無比,因為上面都是牙印!銀子具有極強的“延展性”,它像黃金一樣可以朝廷任何形狀的塑造,最薄能夠碾壓成只有0。3微米厚的透明箔,最細1克重的銀子就可以拉成約兩公里長的細絲,也正因為銀子有如此的特性,在古代除了用做貨幣之外,銀子還經常被做成首飾、餐具等等。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代的銀子醜到不能看,上面全是牙印!

贅述這麼多無非是告訴朋友們,銀子的延展性決定了它較強的可塑性,直白了說,就是銀子是一種較軟的物品,很容易留下磕碰的痕跡,至於為什麼銀子上面全是牙印也就很容易解釋了。要知道,古代並不像現代有那麼先進的檢測工具,要想判斷銀子的真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牙咬,如果一咬留下了痕跡,則說明是“真貨”,這種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也非常適用,“咬銀子辨真假”便這樣代代相傳下來。所以說古代的銀子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光滑誘人,而是坑坑窪窪地佈滿了牙印,朋友們看到這裡是不是重新整理了對古代銀子的認知呢?但古代銀子的“醜陋”並不僅僅如此,本身連光澤都很少見,使用時間越長越顯得“破舊”不堪。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代的銀子醜到不能看,上面全是牙印!

這需要我們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銀的特徵氧化數為+1,其化學性質比銅差,常溫下,甚至加熱時也不與水和空氣中的氧作用,但久置空氣中能變黑,失去銀白色的光澤,這是因為銀和空氣中的HS化合成黑色AgS的緣故。所以,古代的銀子除非是剛剛“出廠”的會銀光閃閃,流通久的銀子則會顯得黯淡無光,時間越久越會顯得“破舊”。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古代銀子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如何熠熠生輝,除了佈滿牙印之外,絲毫呈現不出光澤。在現代如果銀子使用久了沒有光彩,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清洗,以恢復銀飾原有的色澤與亮度,在古代可就沒有這麼方便了。如果是自家的飾品會好好保養,但對於這種流通性較強的銀子,誰也不會出這個閒心去打理,這樣的銀子有光澤才怪。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代的銀子醜到不能看,上面全是牙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