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一、本宇宙是

“封閉

球體”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本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球體宇宙”。這項研究是由歐洲航天局於2018年發起的,該實驗旨在繪製更加詳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等得到這張全新的宇宙微波輻射背景圖(CMB)後,科學家們發現,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顯示出的“引力透鏡”效應要比預期的多很多,這說明本宇宙中萬有引力對微波輻射的彎曲效果比目前理論計算出的要大得多。

這隻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本宇宙具有正曲率,是一個封閉的“球體宇宙”,有限無邊,並非平直或呈馬鞍形,除非實驗資料不準確。

這也意味著宇稱不守恆定律在本宇宙的區域性是有效的,但在本宇宙整體上是失效的。不然,那些正反物質相湮,剩餘的物質從何而來,就會無法自圓其說。

2020年,來自三所大學的天文學家迪·瓦倫蒂諾、梅爾基奧裡和西爾克,在研究了從普朗克空間觀測站發回地球的資料之後,發現暗物質的收縮力與暗膨脹能量向外的擴張力之間存在差異,空間引力彎曲比理論預測的要大得多,這種不平衡會使本宇宙自行閉合,形成球體形狀。也就是說,這三位天文學家的研究,推翻了宇宙平坦的觀點,認為宇宙可能是一個封閉的球體。

如果宇宙是閉合的球體,那麼你將一束光射進太空中,有一天它還會再次回到你身邊。不過到那時,太陽系早已不復存在。

1、本宇宙是

封閉球體

大一統論認為,我們所處的本宇宙,整體上是封閉球體,有限無邊。而且在本宇宙內,存在赤道中介物質隔離牆,將南半球的負物質世界與北半球的正物質世界隔離開來,我們就生活在北半球,以負電子圍繞中子、質子縮並形成的正能原子核旋轉的正物質世界裡,這是因為本宇宙整體上也是對立統一的。

本宇宙並不孤單,外面還有無數個大大小小不等的球體宇宙存在,並受宇宙級巨型黑洞的驅使而旋轉。

假設本宇宙誕生於白洞中的一個溫度極高、旋轉速度無窮大、時空彎曲度無窮大的裸奇點的大爆炸。其中凝聚了無窮大的中介夸克極子,能量總和零守恆。

物極必反,一旦裸奇點內發生量子漲落,且時間足夠長,就會“啟用”裸奇點,引燃裸奇點發生爆炸,本宇宙就起源於這個“零”能時空裸奇點的大爆炸。

大爆炸噴射出了無數成對的對立夸克極子,對立夸克相湮又生成中介夸克極子,有了這三種夸克極子,相互結合生成九種複合力子,進而生成27種36態的基本粒子和81種基本統一場子,冷縮調和出正負電子等四種矛盾輕子和質子、中子等四種矛盾重子,進而依據對立統一的“三生萬物”法則,生成正、負和中性物質元素,以及星系等等,最後演化出用六十四種複合矛盾場子編碼的生命。

這三種物質整體上又構成了對立統一的事物——本宇宙,非對稱之非對稱等於對稱,從而保持了對稱性,形成封閉球體,有限無邊。

2、構成本宇宙的三種物質

20 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後來,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由更基本的夸克組成。但我們所生活的物質世界,為什麼選擇負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且每層最多不超過8個?質子和中子縮並在一起構成原子核呢?

1)正物質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3)正物質元素

形成以負電子圍繞正能原子核旋轉的氫氦等電中性物質元素,且核外電子的執行軌道由8種非調和型的暗能量矛盾形態來安排,每層最多不超過8個,達不到就以化合物共用的方式來滿足,達到了就是穩定的惰性元素,這都是由量子數零守恆決定的。

核聚變生成較重元素直到鐵,以釋放縮並在原子中的核能為主。氫原子是最簡單的正物質元素,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正物質元素構成的。

2)負物質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3)負物質元素

形成以正電子圍繞負能原子核旋轉的負氫氦等電中性負物質元素。合成更重的負物質元素,則以不斷吸收光子和射線能為主,不發光、不散熱因而是冷暗的負物質世界。負物質元素“負氫”(或稱反氫)已在實驗室被造出。

3)中性物質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3)中性物質元素

形成以中微子圍繞中性原子核旋轉的中性物質元素。既不發光散熱也不吸收熱能。像一堵牆一樣,將正、負物質世界隔離開來。中子星的發現就是中性物質元素存在的明證。

由此可見,構成宇宙的所有物質也是對立統一的“三位一體”法則設計好的,並透過“否中立律”等三個縮並律,縮併為矛盾統一體後,才進入穩定的演化階段。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進一步而言,正負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轉化存在中介過渡狀態,比如正物質恆星衰亡時,有可能發生爆炸,核心兼併形成中子星,也有可能直接坍塌形成負物質星球“黑洞”,這都取決於恆星質量體積所排出的暗能量流體的大小。

而由物質元素構成的人類及其探測工具,只能生存在物質世界中,自然無法窺視宇宙的全貌,誤以為本宇宙整體上是對稱破缺的,也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

物質和它的對面負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完全的物質-能量轉換,產生光子,以此來釋放能量,此過程即為湮滅,從而形成中性物質隔離帶。

2000年9月1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佈他們已經成功製造出約5萬個低能狀態的反氫原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出的大批次的反物質。

咋一聽5萬似乎還挺多,但1mol就有6。02214076×10²³個原子!大型強子對撞機要對撞1千年才能夠對撞出一微克反物質。人們不禁要問,反物質存在嗎,若存在又去了哪裡?

3、正反物質是相對的

生活在重力場中的物質世界的人,為了簡便起見,他們會把正物質和中性物質縮併為正常物質,簡稱物質;把負物質稱為反物質,發現反物質只能在宇宙射線和質子加速器中才能找到。那麼在他們看來,反物質都到哪裡去了呢?

而生活在反引力場中的負物質世界裡的智慧動物,同樣會把正物質稱為“反物質”,也發現“反物質”只能在宇宙射線和反質子加速器中才能找到。那麼在他們看來,那些“反物質”又都到哪裡去了呢?

為了解釋“反物質”稀缺之謎,生活在對立兩個世界的智慧動物各自提出了相同的假說:反物質透過黑洞逃逸到了宇宙牆的那一邊。

當一個粒子與它的反粒子相遇時,就會發生湮沒,在相互湮沒的過程中,正負電荷抵消了,不過並不是說兩個粒子會同歸於盡,什麼也不留下。粒子和反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這兩份質量是不會因為湮沒而消失的,會以中介能量的形式繼續存在。

假如有負物質“人”穿越宇宙牆要拜訪我們的地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他將穿越正物質時空,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某個“負負物質即正物質”的熱烈擁抱。於是,這個負物質“人”將改變自己的性質,很可能變成不帶電荷的粒子,或者成為一縷射線,這都是我們人類可以觀察到的形式。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這些粒子或射線的前身是天外來客負物質“人”呢?

根據上面的考慮,負物質形成的星系及隔離帶也都存在,只是對我們來說,實在是難以觀察。它們也許躲藏在遙遠的宇宙牆那邊,偶爾派遣過來的“觀光團”在路途中就遭遇了湮沒。而這些物質都是我們目前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它們躲在宇宙牆那邊,組成了負物質樂園。

4、正反物質的非對稱性

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源於對稱物質的非對稱性的冷縮疊加造成。

1933年,那個預言了反粒子的狄拉克,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發表演說稱,他相信存在一個“反物質”構成的宇宙。

之後,一些物理學家提出了“反物質宇宙模型”(反物質等同負物質),他們認為原始宇宙是由一半正物質和一半反物質構成,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中的正、反物質彼此分開並各自聚集為以正物質為主和以反物質為主的團塊,在正、反物質交界處,由於正、反物質湮沒而產生巨大輻射壓,從而把正物質區域與反物質區域分隔開來,形成了彼此對立的宇宙南北半球,兩個宇宙半球被“宇宙地平線”分隔開,因而不能相互觀測到。

像我們安心地生活在正物質宇宙半球中一樣,也有人居住在反物質宇宙半球中,他們由反物質組成,如反質子、反中子、正電子等等,他們周圍的世界,是由反物質統治的,只有極少數的正物質存在。在他們看來,我們的宇宙半球才是反的,而他們的才是正的。

不難看出,如果一個世界完全由反物質組成,那麼在性質上應該和完全由正物質組成的世界一樣,它們之間存在著三個基本的變換守恆:一是對立粒子互換的正反粒子變換,二是空間三個座標軸都反向的空間(映象)反射變換,三是時間反演變換(把時間顛倒)。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負電子為陽形成的物質世界完全替換為正電子為陽形成的反物質世界,在性質上這個反物質世界是完全等價的,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差異。

比如在2001年,物理學家透過讓電子束和正電子束相碰撞,產生出了大量的重子和它的反粒子,比如B介子和反B介子。這些粒子和反粒子都十分短命,迅速轉化為其他更輕的亞原子粒子,比如K介子等。

由於矛盾正反兩方面是不對稱的,B介子和反B介子就會顯示出不同的衰變模式。

科學家發現,這兩種粒子確實顯示了不同的衰變狀況。這說明,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正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立統一,從整體上的對稱,走向各自不對稱的正、反矛盾縮並,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本宇宙北半球螺旋星系的穩定演化和人類的誕生。而宇宙整體上南北兩個半球不對稱之不對稱即為對稱,並非物質比反物質多那麼一丟丟。

5、

反物質

去了哪裡?

在宇宙誕生之初,對立物質是等量產生的,是映象對稱的,它們相湮統一生成的中性物質是自對稱性的,由於發生冷縮疊加,依據“肯中立律”,對立中三種物質就縮併為非對稱性的正反矛盾物質,即正物質包括中性物質和立物質在內,反物質等同對物質。

所以在當前的宇宙中,物質明顯佔據了上風,構成了我們看到的一切,反物質幾乎完全消失不見,或者說在重力場中反物質是難以存活的。

物質因包括中性物質,與反物質的性質存在微小的不同。物理學家正在亞原子層面上尋找這一現象的原因。

大一統論認為,正是由於正反物質的非對稱性以及重力場環境,導致了正物質自身不僅佔有巨大優勢,而且在重力場環境中更易生存和演化。而反物質可能存在於反引力場中或黑洞核心中,以冷或暗的形式存在。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二、

微波背景中

光子

因何

發生偏轉?

1、

微波背景中

光子

發生

偏轉

2021年1月,兩位日本科學家觀測發現,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光子,其偏振方向與產生時相比較,發生了細微的偏轉,違背了它們作為“宇稱守恆”的基本粒子的定律。

對此日本科學家透過將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光子,和穿過銀河系塵埃雲的光子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了細微的偏轉。因為銀河系產生的光子距離地球很近,受未知因素的影響也小,可以作為一種參考值。

2、

光子

是自對稱性的粒子

既然光子是自對稱性的基本粒子,是遵循“宇稱守恆定律”的,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偏轉呢?

產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中的熱輻射傳到地球,形成今日的微波背景輻射,其中的光子偏振方向是不會發生偏轉的,出現偏轉就意味著光子在穿越星系之間的空間時,與某種不明物發生了相互作用,導致光子本身的“宇稱破缺”。

3、發生

偏轉

的可能原因

影響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光子,發生偏振角度偏轉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1)

暗能量

暗能量是由16種非調和型的攜正反引力、電磁力的矛盾場子,以及16種半調和型的攜正反弱核力、強弱力的矛盾場子組成,除反引力場子構成的暗能量存在於星系之間以外,其他暗能量場子都存在於物質星系內,更何況光子不與引力場子發生相互作用,還有觀測也未發現光子穿過星系會發生“對稱破缺”。

2)

暗物質

暗物質是由中性物質和負物質組成的,光子不與中性物質原子發生相互作用,但與冷暗負物質中的反質子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光子發生對稱破缺。目前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光子發生“對稱破缺”,這個觀測結果還沒有做到足夠高的可靠性,真相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冷暗負物質是存在的。

4、負物質存在於星系之間

此前,由澳大利亞領導的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測量了宇宙不同區域的六個不同的星系核發出的“快速無線電爆發”,穿過星系之間的空曠地帶,最後到達地球。

測量中他們發現,快速無線電脈衝當穿過有“暗礁”的空曠空間時,一些波長會減慢,就像光線穿過稜鏡時被分散為彩虹一樣。他們由此發現了隱藏在星系間寒冷而分散的負物質氣體“暗礁”。研究結果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自然》上。

《大一統論》——第三十三篇 “封閉球體”宇宙

 

三、熵增定律決定

宇宙

會走向

熱寂?

1、

熱力學第二定律

熵增定律,被很多人奉為“宇宙的終極法則”。比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走向熱寂盡頭,這是真的嗎?

熵增定律,也叫“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由德國人克勞修斯提出的,最初用於揭示孤立系統中的熱量,總是從高溫流向低溫的不可逆的熱力學定律。

2、

熵增

的典型實驗

一個獨立不受外界影響的容器,裡面有規律的間隔,隔開空氣區間和真空區間,孤立系統內部處在“有序”狀態;一旦撤除容器內的所有間隔,整個容器就會形成一個均勻的“無序”狀態。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熵增的過程。

而處在孤立系統中的事物,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事物總是向著無序的方向發展,熵是不斷增加的,當熵達到最大值時,事物會出現嚴重混亂,最後走向死亡。

3、熵增實驗的片面性

在熵增實驗中,處在孤立系統中的事物空氣,既不是對立統一的事物,又不是矛盾統一的事物,只是它們的某一方面,考慮單方面的“有序”問題,本身就存在片面性。

如果把對立統一的事物,比如把物質氫氣與負物質反氫氣隔開放入,去除隔板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把矛盾統一的事物,比如把一對青年男女放到一個有淡水、樹木的孤島上,他們有沒有可能一直繁衍生息下去?

4、

熵增定律

的侷限性

熵增實驗中的事物,除了在本質上具有片面性之外,數量上也是非常有限的。

也就是說,單方面只考慮了正物質,並沒有全面考慮正負物質並存的情況,而且數量上也是極少的,形成不了有效的重力凝聚作用,由此得出的熵增定律,難免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和侷限性。

如果把銀河系這麼多的正物質和反物質氣體裝進一個巨大的氣球中,結果還用想嗎?

5、有序的

“三

生萬物

”法則

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三生萬物”法則設計出來的,這個“三生萬物”法則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普遍聯絡的和縮併成矛盾統一體演化的。小到原子核內外,大到星系內外,最高階的要屬人類的生息繁衍,都無一例外的是由這個完備性的“三生萬物”法則設計出來的。

結論:生必有死,死必有生!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必有死,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但舊事物的死亡卻孕育了新事物的誕生,就拿存在時間最長的本宇宙來說,也是生死迴圈的,大可不必擔憂走向熱寂盡頭!

 

四、

大爆炸

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

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所處的本宇宙,誕生於約138億年前的奇點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前連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那麼,大爆炸是如何發生的呢?

1、本宇宙之外有什麼?

大爆炸之後,本宇宙一直處在膨脹中,從來沒有停歇過,而且膨脹速度遠遠超過了光速。問題是,本宇宙之外假如沒有更加浩瀚無垠的空間,本宇宙的膨脹早就停了下來。之所以沒有停下來,說明本宇宙之外不僅存在其他宇宙,而且與本宇宙之間還存在絕對“無”的空間地帶,直到終止本宇宙的膨脹。

2、本

宇宙之前是什麼?

如果我們承認絕對“無”的空間是永恆存在的,就能為本宇宙時空在大爆炸中創生及其不斷膨脹,冷縮演化提供無窮無盡的空間舞臺。既然空間在本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永恆存在,我們當然想知道本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提出的共形迴圈理論回答了這個問題,並言之鑿鑿地預言,宇宙微波背景上發現的6個霍金點,就是本宇宙共形迴圈的最好證明。

3、

什麼是共形迴圈宇宙

本宇宙起源於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溫度無限高的初始奇點。彭羅斯利用共形變換將本宇宙的創生和前世的終結聯絡起來,認為本宇宙的終結就是來世,另一次大爆炸的開始。我們的宇宙就在這種大爆炸-膨脹-大爆炸-膨脹中無限迴圈,從而回答了本宇宙大爆炸之前是另一個宇宙的如來。

也就是說,本宇宙不斷膨脹,膨脹到極點之後,所有粒子由於相互作用力減弱,使得基本粒子也逐漸解散,最終整個宇宙變成純能量狀態,熵從低熵狀態達最大值,宇宙中只剩下無處不在的黑洞。

然後這些黑洞開始向宇宙微波背景釋放霍金輻射,黑洞越來越小,最後黑洞蒸發完畢,熵就被清零,宇宙中只剩下純粹的能量。物極必反,能量冷縮又形成新的奇點,這時候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宇宙大爆炸。

4、

如何檢驗共形迴圈宇宙

彭羅斯經過多年研究後,從宇宙微波背景中發現了至少6個霍金點,認為這些約有8個月亮直徑大小,略高於周圍溫度的圓形斑點,就是上一個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蒸發後留下的斑痕,是在宇宙的早期膨脹中形成的。

另有科學家指出,所謂的霍金點並不存在。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這個共形迴圈宇宙的源頭又是怎麼來的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