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之戰,司馬昭命鄧艾,諸葛緒,鍾會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鄧艾領兵三萬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出祁山攻武街,橋頭切斷姜維的後路,東路鍾會率十萬主力從斜谷,駱谷出祁山攻漢中諸地,然後揮師劍閣,直取成都。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可以說,魏國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勝之決心的,而且獲勝的機率非常大,因為相比於四十多年前的漢中之戰,此時的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更加明顯,魏國國力日益強盛而蜀國則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說漢中之戰劉備還有與曹操一戰的實力,甚至可以主動發起對曹操的進攻,那麼此時的蜀漢甚至連防守都難以為繼了。

魏國三路大軍攻蜀,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維了,作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揮官,鄧艾決定親自對抗姜維。可是令鄧艾沒有想到的是,姜維因為擔心劍閣安危,他並沒有與鄧艾糾纏,而是直接退守劍閣。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劍閣是漢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處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守住劍閣便可保成都安危。鄧艾沒有想到姜維能全身而退,畢竟姜維的後路還有諸葛緒,可是令鄧艾更加沒有想到的是,諸葛緒被姜維設計所騙,沒能成功地阻擊姜維。所以當姜維退守劍閣的時候,鄧艾的內心是有些崩潰的。

但是隻會崩潰不會思考的將領算不上名將,而鄧艾畢竟是三國晚期一代名將,大軍既已出動,他可不會輕易喪失信心,既然劍閣有姜維據守,打通劍閣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麼只有另想他法,名將之所以是名將,就在於名將不會因循守舊抱守殘缺,而是會根據戰場的形勢不斷地做出改變,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勝。曾經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劍閣不通,那就另尋別路。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的想法是,當自己率領大軍偷渡陰平成功的話,駐守劍閣的姜維就騎虎難下了,繼續守劍閣則成都不保,棄守劍閣則鍾會的十萬大軍會源源不斷地馳援鄧艾,最終還是不免失敗。但若想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就在於鄧艾能否偷渡成功,因為擺在鄧艾大軍面前的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那時候的陰平小道根本不能稱之為道。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大家試想一下,姜維文武雙全,足智多謀,連他都沒有想到魏軍能偷渡陰平,可見當時的陰平小道根本不足為慮。那麼陰平小道究竟有多難走,以至於連姜維都忽視了它的存在?我們可以從鄧艾實際行軍的情況中去體會:

《三國志》裡的這段記載並不難理解,鄧艾的三萬大軍鑿山劈林,有的地方還要攀援而下,這樣的道能稱之為道嗎?鄧艾以“邪徑”稱這條路,筆者認為很恰當。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筆者認為,當魏軍面對這條“邪徑”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一定是非常沮喪的,他們可能根本沒想過能成功到達。而蜀軍也沒想到,所以當鄧艾率領的三萬大軍出現在江油的時候,蜀軍以為那是天兵天將下凡,沒做任何抵抗便棄守投降。隨後鄧艾大軍進擊涪城,後主劉禪急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支援涪城阻擊鄧艾,但諸葛瞻行動遲緩,沒有及時守住涪城,致使這一險要之地失陷,諸葛誕不得不退守綿竹。

綿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諸葛瞻以逸待勞兵力也在鄧艾大軍之下,但最終綿竹一戰,諸葛瞻還是戰敗而忙了,最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很多人不理解,諸葛瞻為何會戰敗,畢竟他是諸葛亮的兒子,可是諸葛瞻並沒有遺傳他父親的智慧,這從他的此次作戰表現中就能看出來。

首先諸葛瞻奉命出兵的時候,隨軍的黃崇等人強烈建議他急行軍搶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沒有,最終讓鄧艾早先拿下。隨後他沒有固守綿竹,而是主動出擊與鄧艾決戰。雖然鄧艾大軍過陰平小道後已成疲兵,且兵力損失非常大,三萬大軍最多隻剩下一萬。但江油投降後,這支疲兵已經得到極大補充,況且這支部隊不僅是疲兵還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戰的絕兵。

魏滅蜀之戰的經過及諸葛瞻敗亡的緣由

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誓死而戰,而且諸葛瞻的實際兵力也並不多,當時蜀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餘人,除去駐守各地,成都和姜維手中的兵力,能夠供諸葛瞻調動的兵力最多一萬。因此雙方的兵力其實是相差無幾的,在士氣及主將計謀能力上,蜀軍都遠不及魏軍,而兵力蜀軍也並不佔多少優勢,所以諸葛瞻敗亡已成定軍。

鄧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對此產生疑惑,姜維去了哪裡呢?其實姜維一直被鍾會困在劍閣,由於鄧艾是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姜維的後方,所以當姜維得知鄧艾大軍偷渡陰平並擊敗諸葛瞻後,為時已晚。因此姜維不得不撤出劍閣,為避免被前後夾擊,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鍾會則派人繼續追擊姜維,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才不得不向鍾會投降。

以上便是魏滅蜀之戰以及諸葛瞻為何會敗亡的經過及緣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