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應該對外界事物不再疑惑,到了五十歲就懂得天命。四十和五十確實是人生路上重要的兩個階段,對於這兩個階段,老祖宗也給出一些忠告。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年幼的時候以學習為主,年輕的時候開始工作打拼,那個時候,身體各方面機能都處在一個巔峰的狀態,很少會覺得疲憊。可是生老病死卻是自然規律,沒有人能夠逃脫,到了中年之後,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精神狀態也有所下滑,這個時候人的想法就會發生一些變化。

年輕的時候在意的,執著的許多事情,現在似乎都沒有那麼重要的,特別是到了五十歲這個年紀,俗話說叫“半截入土”,更是會產生一些超脫的情緒。這個時候大家會少一些衝突,少一些闖勁,少一些熱血,同樣的,也會多一些成熟,多一些穩重,多一些謹慎。那麼人到了四十歲和五十歲,究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們總結出一個經驗告誡後人,那就是“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四十歲可以算是人生的一個巔峰時期,經過年輕時候的打拼,一般這個年紀的人都擁有了客觀的財產,美滿的家庭和一定的社會地位,這個時候,人往往容易膨脹,因此要切記有三件事不能去攀比。

第一件不能比的就是財富。俗話說“財不外露”,社會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環境,一山還有一山高,不要因為自己掙了一些錢就沾沾自喜,要隨時保持低調。畢竟這個時候雖然大家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但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鬆,上面有老人需要贍養,下面有小孩需要撫養,現在教育的成本又很高,方方面面的花費都不少。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如果因為自己有一些錢就和別人進行攀比,為此甚至肆意揮霍財富,負擔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這樣下去,終究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因此一定不能有攀比的心態。

第二個不能比的則是地位。四十歲上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工作都會上升到一個較高的位置,而且看勢頭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到了這個時候,許多人就開始產生虛榮心,畢竟自己也是一個領導,總要在生活中,工作中讓別人對自己高看一眼。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我國又是一個流行社交文化和酒文化的社會,日常的酒桌交際是很多的。在酒桌上,誰的地位更高,其他人就會圍繞著打轉,但這樣的攀比,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意義。

第三個不能比的是子女。這個風氣在我國十分流行,現在依然是熟人見面必聊的話題之一,四十歲上的人孩子一把都在讀中學,這個階段也確實比較注重分數。於是就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出現,親戚朋友聚會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聊自己的孩子在哪裡讀書,學習成績如何,老師怎麼怎麼誇獎,而且常常是當著孩子的面說。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孩子在中學階段,正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長期在這種氣氛下成長,勢必會養成他們驕傲自滿的情緒,或者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到了五十歲,也就是孔子說的“知天命”的年紀,這個年紀的人已經走過自己的巔峰期,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候一定有三樣東西不能親近。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第一樣就是煙和酒。其實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儘量避免沾染這兩樣東西,或許一些場合下的應酬在所難免,但到了五十歲後一定要注意養生,否則會對身體造成極大損害。

第二樣不能親近的是名利。名和利確實充滿吸引,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這兩樣東西,但這些追逐,都是極其損耗精力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輕的時候,似乎有著用不完的勁,那個時候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去追名逐利,但到了老年,各方面機能都衰退的時候,如果繼續殫精竭慮,那麼一旦耗盡了精力,生命也到頭了。

俗話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

最後一樣不能親近的是女人。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但要知道,這些美人都是能夠讓人“骨髓枯”的,對於老年人而言更是十分傷身體,而且還會有晚節不保的危險。

人生在世,匆匆數十年,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風景。若想要一生都健康幸福,那麼這些老祖宗的智慧一定要記在心中。

參考資料:

《論語》

《俗話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