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卷首語

公共場合的鹹豬手總是讓人十分厭惡,那種被摸的感覺讓人覺得噁心。

一說起被摸的感覺,人們都會想起鹹豬手,並與變態聯絡在一起,總是給人一種不美好的想象。

但是實際上,我們總喜歡去接觸和撫摸一些可愛的東西,比如小貓、小狗、小鳥甚至小孩等等。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這種肢體上的接觸會讓我們的身心產生一種愉悅感,同時被摸的那個生命體,也會產生這種愉悅感。

這種被摸的感覺是我們本能的生理需求。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一、喜歡被摸是進化論的產物

剛出生的小孩子,喜歡被媽媽抱在懷裡,喜歡媽媽的撫摸才能安然入睡。

母親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更多的關注和愛,這是讓人感受到快樂的行為。

在動物世界裡,我們不難看到,無論是哪個物種,對於剛出生的孩子,媽媽會不斷的舔舐著孩子,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人類對孩子的撫摸,就是動物世界裡動物媽媽的舔舐。

對新生命來說,這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自己能存活下去的可能性。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我是個早產兒,媽媽懷的是雙胞胎,生我的時候只有30周,據說剛生下來的我,不哭不鬧、不吃不喝,躺在媽媽的懷裡根本不睜眼睛。

是媽媽千百遍地撫摸我,讓我感知到愛,終於肯張開嘴吃奶。

當我在媽媽的撫摸下,有一天終於哭出聲音的時候,姑姑百米衝刺的速度從房間衝出來,衝到我的面前,興奮得不得了。

是媽媽的撫摸,讓我感知到了愛,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安全感,所以也有了生存下去的本能。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二、個體的滿足感

在研究人類這個問題的時候,科學家用猴子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小猴子放在一個房間裡,給了它兩個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布媽媽,鐵絲媽媽身上放著小猴子要喝的乳汁,而布媽媽身上沒有。

透過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才會去找鐵絲媽媽,其餘的時候都和布媽媽在一起。

然後科學家們又把小猴子的布媽媽換成了可以搖擺的布媽媽,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小猴子被撫摸的需求,原本沒有交配慾望的小猴子,在布媽媽的撫摸下也變得正常起來了。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孤兒院的孩子,總是孤獨、膽小、很神經質,這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媽媽的撫摸。

他們都有一個院長媽媽,但是院長媽媽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撫摸到。

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過早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會出現很膽小的現象,這是因為在陌生的環境裡,孩子缺少了媽媽的愛撫,產生了安全感缺失,所以過早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大哭大鬧的想媽媽。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三、有益於身心健康

著名的神經學家拉曼認為,身體接觸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再返回到中樞神經,然後再繼續產生反應。

這說明當我們與別人有越多的身體接觸,中樞神經的平衡性,就會越來越強。

被摸就是一種很平常的身體接觸,人與人之間的擁抱、牽手都是一種身體接觸,被摸也是由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生理需求。

老朋友見面,我們喜歡熱情的擁抱,經過心理學研究發現,這樣的擁抱會讓人忘記煩惱,消除沮喪,從而注入新的力量,是一種讓人快樂的身體接觸。

同理,被撫摸也會產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反應,是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生理需求。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但必須要說的一點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被撫摸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的,所以公共場合的鹹豬手不能算是撫摸。

人與人之間的肢體接觸,會使人產生一種身心愉悅的快樂感,也會使人產生對周圍環境放心的安全感,更會讓人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愛。

人生在世,最終的追求一定是要快樂的生活,對於快樂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但是本能的生理需求是每個人都有的。

被摸代表著愛和關注,會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

心理學:總喜歡“被摸”,是不是心理變態?

後記

總之,我們要正確看待生活中的變態現象和正常的生理需求。

鹹豬手是變態行為,但是被摸是一種正常生理需求。

鹹豬手是建立在被動的情況之下,不是出於我們的意願。

被摸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兩者都會在這種肢體接觸中產生愉悅的感覺。

作者|孫庸子

編輯|孫庸子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Addictive behaviors

《成癮行為》 (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