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科學家們發現了由一顆巨大的氣態系外行星和一顆微小的紅矮星組成的星系。這對不平衡的配對讓他們重新思考已知的關於行星如何形成的一切知識——並且同時思考宇宙中是否還存在大量未被發現的由大型行星圍繞著微小的恆星執行的星系。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加泰羅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個天文學團隊對一顆類似木星的大行星進行了一次觀測並獲得了罕見的發現。這顆大行星圍繞著一顆主恆星執行,但是對於這樣大小的行星來說,它顯得異常微小。紅矮星GJ 3512距離地球約30光年,其大小略大於太陽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系外行星的質量幾乎是木星的一半,每204天繞矮星執行一週。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到目前為止,在宇宙中發現的4000顆系外行星中,只有10%左右是圍繞紅矮星執行的。紅矮星是最常見的恆星型別,其質量通常不到太陽質量的60%,但由於它們的昏暗,在廣闊的夜空中很難看到它們。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關於GJ 3512的研究表明,這顆特別的紅矮星表現出了一些奇怪的行為,移動速度比正常情況下要快,這表明它有一個相當大的伴星。

IEEC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胡安·卡洛斯·莫拉萊斯博士(Juan Carlos Morales, Ph。D。)回憶說,當第一次觀測到這對奇怪的雙星時,他認為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例子,因為行星系統發出了大量的相關跡象。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我們非常驚訝,”莫拉萊斯告訴茵萊斯。“這顆行星很罕見,因為理論形成模型表明,低質量恆星通常擁有小型行星,類似於地球或小型海王星。”

一顆氣體巨行星圍繞著這樣一顆小恆星運轉,這種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挑戰了現有的行星形成模型。

普遍接受的“核心吸積理論”(core accretion theory)假設,行星是由更小的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越來越大的粒子,形成一個巨大的天體。

這個理論解釋了像地球這樣的行星的形成,但是當它涉及到氣態巨行星的形成時,它就顯得不完備了。氣態巨行星需要更快的形成速度來容納在它們的大氣中發現的氣體。“圓盤不穩定性”是一個更新的理論,它認為當一個巨大的圓盤由於引力的不穩定性而破裂並形成氣體團塊時,行星就形成了。

科學家們仍在爭論這兩種理論,並且同時觀察系外行星來判斷哪一種理論更有道理。

這個發現的系外行星GJ 5312b很可能是在這顆小恆星周圍的不穩定圓盤分裂成塊時形成的。

“這些團塊可以生長,直到它們形成一個行星,”莫拉萊斯說。“這個過程要快得多,所以更大體積的行星能夠形成。因此,我們發現的這顆行星是第一個證明這一機制可能有效的行星。”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圖解 : 2013年1月2日: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可能包含多達4,000億顆系外行星,這幾乎是每一顆恆星都有一顆行星。

這顆行星甚至可能不是唯一圍繞著這顆非常小的恆星的行星。天文學家團隊還發現了在這個不尋常的星系中存在第二顆行星的跡象,其質量是海王星的三到四倍。

“我們將繼續監測這一系統,以確定第二顆候選行星的特徵,甚至尋找更多的跡象,”莫拉萊斯說。

該團隊還在調查大約300顆其他的矮星,希望能找到更多圍繞小矮星執行的奇怪的系外行星對。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圖解:藝術家顯示在銀河系內的恆星有行星環繞著是多麼普通的現象。

摘要:根據行星形成的核心吸積理論預測,與低質量恆星周圍的氣態巨行星相比,超地球和海王星質量的系外行星出現的頻率更高。我們報告了在極低質量恆星GJ 3512周圍發現的一顆巨大的行星,這是由光學和近紅外輻射速度觀測所確定的。這顆行星的最小質量是木星質量的0。46倍,對於這樣一個小的主恆星來說,這個質量已經很高了。動力學模型表明,行星間的相互作用極有可能導致高偏心。我們使用模擬來證明GJ 3512行星系統挑戰了公認的形成理論,並且它限制了行星的吸積和遷移率。在形成行星時,圓盤的不穩定性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有效。

小恆星與大行星,宇宙中的錯配究竟為何?

相關知識

太陽系外行星亦稱系外行星(Exoplanet),即位於太陽系之外,不繞行太陽公轉的行星。截至2018年10月28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869顆(另有超過2800顆尚待確認),當中74%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87個行星系,其中有638個多行星系。開普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Passant Rabie-皮皮揚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絡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