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雖堪稱戰神但缺乏戰略眼光,無法平衡各方勢力

先氏為晉國十一舊族之一,但是否為姬姓舊公族則存在爭議。不管先氏是否為公族,在晉獻公時期先氏已經在晉國強大起來:在太子申生攻打東山皋落氏時,先丹木擔任下軍統帥罕夷的車右,先友則擔任太子申生的車右。

然而,先氏最為輝煌時期卻是在先軫時期。

對於先軫,人們最大的誤會,是認為他屬於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賢臣之一。然而,《竹書紀年》記載,當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之時,狐毛與先軫率軍與秦人對抗,最終與秦人達成了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先軫並非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親信,不過是最早投靠晉文公的留守大臣之一。

先軫不屬於國君的親信集團,通常來說被重用的可能性不大。

反倒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親信大臣,大多隻有賞賜,並未得到重用。這點,從城濮之戰前三軍主將的任命就可看出來:中軍主將為郤縠,郤溱為佐;狐毛為上軍主將,狐偃為之佐;欒枝為下軍主將,先軫為之佐。

六位卿士中,除了狐偃之外,其餘五位都不是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親信。雖然有任人唯賢的因素,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安撫晉國國內各方政治勢力。

晉國之所以要建立三軍,是因接到了宋人的求援,要去解宋國之圍。先軫雖然是卿士,但他位次是在六卿之末,足見晉文公回國之前雖然他表現出了能力,但能力並沒有得到充分認可。這次晉國出征,對先軫來說就是一次展現自己才能的絕佳機會。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晉軍聲稱要伐曹,故意向衛國借道渡河,衛人當然不可能答應。於是,晉軍退回,從南河(今河南淇縣之南、延津之北)渡過黃河,然後兵分兩路,分別攻打衛國和曹國。

1月9日,晉軍攻下了五鹿(今河南濮陽南)。五鹿之戰的過程,在史書上被一筆帶過,卻是先軫表現出自身才華的關鍵一戰。正是因為先軫在五鹿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讓晉文公記住了他。

歷史總是把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之人。

2月,晉國中軍主將先縠不幸在軍中過世。對晉軍來說,出軍喪主帥,這是大不幸。可對先軫而言,這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五鹿之戰的出色表現,晉文公將他從下軍佐直接提拔成為中軍主將,全權負責指揮這場與楚國的爭霸戰爭!

先軫接手指揮後,晉軍戰事進展順利:在晉人強大的攻勢下,衛人趕跑了衛成公,宣佈投靠晉國;曹國則被晉軍攻破,其國君也被晉人俘虜!可是,楚國軍隊除了在晉軍攻打衛國時象徵性地派出一支偏師前來救援外,卻始終沒有解除宋國之圍前來救援!

戰術上晉人取得了大勝,可戰略上的目的卻沒達到,就是失敗!該怎麼辦?

先軫雖堪稱戰神但缺乏戰略眼光,無法平衡各方勢力

這時,先軫下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棋,盤活了整個棋局:他讓宋人以重賂去求秦、齊二國,讓這二國代宋國向楚成王求情。楚成王不知是計,斷然拒絕了秦、齊二國的求情。秦、齊二國接受了宋人賄賂,卻沒能辦成事,大怒,立刻宣佈加入晉國陣營、與楚國對抗!

楚成王這才明白過來,卻為時已晚。他深知楚國絕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同時對抗三個大國,他恐慌地離開了宋國前線,回到了南陽盆地內,並嚴命令尹子玉火速撤軍!

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強行抗命,請求留下來與晉人決戰。楚成王大怒,只給子玉留下少量軍隊助戰。

先軫雖堪稱戰神但缺乏戰略眼光,無法平衡各方勢力

狐偃一聽此建議,就被激怒了:“子玉太無禮!國君得一,下臣卻得二,不要錯過這次打擊楚國的機會!”狐偃覺得以衛、曹二國換宋國一國太吃虧,所以想直接開戰。

但先軫卻機敏地看出了這其中的陷阱:“國君還是答應的好。安定別國為有禮,子玉一句話安定了三個國家,我們一句話卻滅亡了三個國家,這是我們失禮,還憑什麼作戰?”可答應子玉之請,晉國數月來征戰的成果就將全部喪生,衛、曹二國又重新歸附楚國,實在是令人不甘心!該怎麼辦?先軫給出瞭解決之道:“我們不如私下同意曹、衛復國,卻讓他們與楚絕交,同時扣押楚國使者以激怒子玉!”

得知晉人扣押了楚國使者,且唆使衛、曹二國與楚國絕交,子玉被徹底激怒了——他立刻撤了宋國之圍,率領大軍來尋求與晉決戰。最終,先軫成功地把楚軍引誘到城濮,一舉戰而勝之,輔佐晉文公成為新一代霸主!

先軫雖堪稱戰神但缺乏戰略眼光,無法平衡各方勢力

崤之戰中,戰術上先軫取得了全面勝利。可在當前東周局勢下,晉國選擇與秦國決裂卻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因為崤之戰,秦國與晉國這對戰略盟友反目成仇,從此晉國在後方多了一位致命性的敵人。

從晉襄公到晉成公,因為秦國在後方不斷騷擾晉國,致使晉人無法全身心投入中原爭霸,終於在邲之戰後失去了霸業。

邲之戰晉國失敗的內因是人心渙散,外因卻是秦、楚聯手抗晉。秦國之所以選擇與楚國聯手,根因就在崤之戰。所以,在戰術層面,先軫堪稱戰神;但在戰略與政治層面,先軫卻稍欠火候。

這也是他雖然當上了晉國正卿,但壽命卻不長久的關鍵因素:缺乏綜合平衡各方利益得失的能力,只能為自己一時衝動而被迫自絕——因為無禮於晉襄公,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衝入狄人陣中送死,這豈不是另一種悲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