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蒙古的和親公主 為何很少有自己的孩子!

在古代,等級制度森嚴,人人都羨慕出身在皇室的人,那些皇子、公主們,他們一出生就高人一等、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權力和責任是相等的,他們的婚姻往往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他們更多會考慮利益、如何維護皇家的統治。

在歷朝歷代的和親中,很少有公主能像文成公主一般,入藏之後成為藏族心目中如神一般的存在,也很少有公主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例如那些嫁往蒙古的和親公主,往往沒有生兒育女,這又是為何?只因為蒙古有一陋習,使得那些嬌豔欲滴的公主們,只能獨自凋零,孤芳自賞。

遠嫁蒙古的和親公主 為何很少有自己的孩子!

和親,直白地來講,就是一種政治手段,是上位者用於籠絡人心,鞏固政治的工具。因此,在這一前提之下,很少有和親的公主會遇見那一個能相守一生的人,相敬如賓已是最大的幸運。而去那些嫁到蒙古的和親公主,往往命運坎坷,很少有人能擁有自己的孩子主要有幾點原因。其一,採用與蒙古和親,鞏固政治是清朝最常用的手段。因為清朝的建立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政權,所以很注意周邊國家,民族之間的和睦,滿蒙聯姻親上加親的現象常常發生。這樣的聯合也是為了防止漢族“捲土重來”,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清朝常常使皇室公主遠嫁蒙古,以此來維護兩族之間的關係。

可是蒙古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將這種和親,看作是清朝屈服,害怕他們的表現。“和親”在他們眼裡,就如同“上供”“送禮”一般,即便是娶了中原的公主,也不會將其當作是自己人,只是以禮待之,不會將其放在心裡。甚至根本不會與之同房,防止公主生下含有蒙古血脈的孩子。在他們的眼裡,一旦公主生下含有蒙古人血脈的孩子,就代表著自己接受了滿清政府的“投誠”。

其二,蒙古人很重視自己的血統,甚至認為自己的血統是至高無上的,是高貴的。與外族人通婚,在他們眼裡會使得這高貴的血統不純。為保持血統的純正,蒙古也不會允許和親的滿清公主生下孩子。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便是蒙古人有一陋習:“夫終子繼”。與和親的公主而言,有無子嗣並不是特別的重要,有自己的孩子最多就是有一個陪伴在身邊的人,有一個親人在身邊,在孤苦的生活也會變得好過些。但即使孤苦無依,很多和親公主也不願擁有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兒子,這就是因為“夫終子繼”這一陋習。

清朝的公主受到漢族的文化影響,“夫終子繼”這一陋習,在她們的眼裡簡直是不可理喻。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到最後竟然成為了自己的夫君,這又是何等的荒唐。即便這“兒子”與自己並沒有血緣關係,可是名分之上,母親就是母親,兒子就是兒子,兒子娶母親這就是“亂倫”。而事實上,一個女人若是失去了她的丈夫,她可以嫁的人不只是兒子,還有丈夫的父親,小叔子,甚至是下一任的可汗。而這在漢化後的清朝人的眼裡,根本就是胡來,是禁忌,是不合常理。在那個社會,女子二嫁都要被說風言風語,受人指摘。更何況二嫁的物件還是“兒子”“丈夫的父親”等等。因此許多和親的公主都無法接受這一“特殊”的習俗,堅決的抵制,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綜上所述,由於觀念的衝突,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三觀文化的不同,聯姻並不是“親上加親”,而是一個囚籠,對於和親公主而言,也是一場悲劇的開場。即便她們的地位至高無上,榮華富貴不斷,可是不能飛翔的鳥兒,終究是無法幸福的。而成為和親公主的那一刻,每一位公主,心裡都與明鏡一般明白,自己接下來的路並不會好走。因此,如王昭君一般主動要求出塞的女子,她們值得令人敬佩。不僅是她們犧牲自己的精神,還有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