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一提起劉皇叔,絕大多數人的腦子裡都是演義裡那個忠厚長者的形象,動不動就涕淚縱橫,以至於現代人想起劉備就覺得此人極其虛偽。也難怪人們會這麼想,演義裡劉備雖然是個忠厚仁君,可是羅貫中先生渲染的太過了,連近代的魯迅先生都覺得“劉備長厚而似偽”。難怪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劉備被貼上了“虛偽奸雄”的標籤。

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究竟是怎麼樣的?他真的像演義裡那麼愛哭嗎?

演義裡的劉備,一哭得趙雲,二哭得諸葛,三哭得荊州。彷彿劉備的天下是他用眼淚換來的,這一套在真正的歷史上真的行得通嗎?

記得《說三國》中有這樣一句歌詞:“這亂世容不得懦弱”。太平盛世中弱者活的尚且苟且,何況身處亂世,那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大亂世就更沒有人會去傾聽弱者的哭聲。

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歷史上的劉備,父親早逝家道中衰,一方面靠叔伯的救濟,另一方面靠和母親織蓆販履來勉強維持生活。東漢末年,漢室傾頹,民不聊生,可謂饑民遍野。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劉備沒有選擇發愁和忍受,而是在亂世中努力拼搏,從黃巾起義到藩鎮割據,劉備始終在各個諸侯間輾轉騰挪,東奔西跑。為了能在亂世中尋找一寸立身之地,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劉備才是三國中換主公換的最多的人,直到後來自己雄霸一方成為了真正的主公。這樣的人本身就不可能是懦弱的。

正史中劉備的性格也絕對沒有演義中那麼好,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鞭打督郵這是並不是張飛乾的,而是劉備本尊。

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三國志》記載,劉備敗於當陽之際,有人像劉備進獻讒,說趙雲已經投敵,而劉備的反應確是操起手戟,扔向告狀那個人“子龍不棄我走也”。而不是溫和的說一句“不可能”。

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劉備的前半生過得無比悽慘,四十多歲時還要委身於劉表,沒有尺寸之地。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四十多歲的劉備感嘆著自己將要老去,卻還沒有成功。換作常人,誰會在年已四十,屢受挫敗的情況下還想著去建功立業呢,劉備偏偏是這樣的百折不撓,即使後來敗當陽,走夏口,被曹操的虎豹騎追的丟妻棄子,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也未嘗放棄過。這個堅強的劉備與演義裡的愛哭鬼相距甚遠。

三國風雲:歷史上的劉備真是個“愛哭鬼”嗎?

仁主也好,奸雄也罷,都是後世讀者的一面之詞罷了。當時的事情誰有說的清呢?看的明呢?

一個歷史人物最讓人銘記的不一定是好與壞這麼簡單評價。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和作為能不能為後來人起到榜樣和激勵的作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