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引言

中國人講求“孝道”,那麼何為“孝道”呢?《爾雅》中說:

“善事父母為孝”

。《孟子·離婁上》中說: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正是憑藉“孝道”在倫理道德之中的超然地位,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極其穩定。我們褒獎、誇讚、宣傳孝子、孝道,同時對於不孝子也在法律之外給予道德上的批判,讓他們在社會之中步履蹣跚。

但是作為個體,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卻並不相同,每一個人的父母也自然是不盡相同的。而這種事實上的差異化輔以現代社會獨立人格的覺醒,也就造成了即便是現代社會,即便是在這種強調孝道的氛圍中,也仍會有“不孝”的行徑出現。而對於這種“不孝”,事實上我們要做的是並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要追本溯源,找到其中根源所在,如是才能避免這樣的人倫悲劇產生。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前不久,北京大學博士王永強便突然間“爆火”。這位有著高學歷的高階知識分子,被爆失聯20年,即便是他的母親身患癌症他也不願相見。這樣一個不孝子,輔以北大博士的頭銜,一時間也是聲討聲四起。但是,又是何種情況下造就了一個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會做出這樣一件於情於理都難容於世的事的呢?

在瞭解了事情原委之後,筆者只能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吧。

逃離原生家庭

1969年,江蘇省常州市,家境貧窮的郭巧娣一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夫妻商議之後給他起名永強。這個名字極具時代特徵,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夫妻二人希望這個男孩的降生將來能夠讓家庭強盛、讓國家強大。

可擺在面前的現實是,這個家庭本來便生活拮据,在王永強降生之前便有一個殘疾的兒子以及一個女兒。無疑王永強的降生,讓這個家庭的生活更加艱難了。適時,舉國之內又是亂象,一大家的生活也只得靠著王永強父親賣老鼠藥勉強過活。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雖然物資匱乏、家境困難,但這些卻並沒有讓王永強喪失進取之心。在學習上,他的成績一直十分優異,或許對於貧困的他而言,上學才是真正的出路吧。

可相較而言,隨著兒子的成長,郭巧娣夫婦卻對於兒子的求學“頗為不滿”,屢次三番的要王永強選擇退學。

我們其實是可以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郭巧娣夫婦的困難之處的,如社會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一致,當生理需求這樣的第一需求都難以滿足時,自我需求的實現顯然無異於痴人說夢。可是將這種要求強加於他人之上,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無疑也是不公平的。

而在這種與兒子的“矛盾”之中,郭巧娣夫婦不僅在口頭上要求其退學,同時也在王永強如願考入大學之後便斷了王永強的經濟來源。

好在,彼時的中國大學不僅免費,還有每月的補助。如此之下,王永強才能夠得以完成學業,但即便如此,他的父母卻又將目標定在了他本就不多的補助之上,如果王永強不給,父母便就去學校吵鬧,這樣一來王永強的學業也要受到影響,無奈之下王永強也只得選擇將補助寄回家中。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而在他成功的成為蘇州大學的碩士之後,隨著他工資的增長,父母的欲求也更加強烈,其要求也從簡單的要錢變成了要他為兄長找工作、為親戚孩子上大學走動,這些要求顯然是超出了王永強力所能及之內的,為此父母更是不止一次前往蘇州大學找他,這樣的窘境無疑讓王永強的內心倍感挫折、無力。

也是出於這種“逃離原生家庭”的迫切,在讀博時他選擇了北京大學。兩地相隔千里,原本一直吵鬧自己的父母,也只能透過書信前來“追索”。

對於王永強而言,終於有了一絲絲的喘息之機。

但是即便如此,父母的討要書信還是隔三差五的便紛至沓來,即便是在他博後階段的緊要階段,亦是如此;甚至為了勸說父母不要進京,導致他精力不集中,曾差點被導師開除。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逃離,也成為他唯一能夠做到的方式、方法。於是,在博後畢業之後,他與妻子選擇了前往國外定居生活,從來一去20年。而即便是在此期間,他的父母也曾未放棄過討要錢財,以致於他與妻子都因此離婚。

王永強的回覆

當躺在病床上的母親郭巧娣,形容消瘦,面對記者顫抖著說出:最放心不下的是遠在國外的兒子王永強時,我們難免會被觸動。

因為雖然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可這樣一位老人的彌留之語總讓人覺得有幾分蒼蒼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但是,作為外人旁觀者,我們其實無權在這樣一樁事關親情、利益糾葛的事件中做出決定。對於王永強而言,他人生的前半生有的是來自母親郭巧娣的苛責、無休止的索取以及因此而導致的婚姻破碎,心靈創傷。

對於郭巧娣而言,或許這在這樣一位沒有接受過現代教育的母親看來,這不過就是傳統“孝道”的要求而已,你就要“善事父母”,你就要“唯父母是從”。

當然,在這場人倫悲劇之中,“得益於”媒體的傳播以及網友習慣性地“先入為主”、“對弱者的同情”,人們對於王永強本人無疑是一面倒的批評的。可對此,王永強本人的回覆卻也一樣讓人倍感心酸,王永強回覆到“清官難斷家務事”。

失聯20年,北大博士王永強澄清:原生家庭的惡,已讓我遍體鱗傷

小結

“孝道”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在中國社會穩定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現代社會上的“孝道”決然不只是一方的付出,它應該是“父慈子孝”、“尊老愛幼”這樣雙向的付出,它也決然不應該成為道德綁架的工具。

只有在父母、孩子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孝道,才更加牢固,才能避免發生在王永強博士身上發生的人倫悲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