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後,高官劉伯溫卻辭職,最終得以終老

劉伯溫辭官是在朱元璋正式稱帝的第三年,對於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來說,需要的就是安民心,鞏自己的威信。然而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很明白了,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夥伴現在都已經位極人臣了。很多都已經到了升無可升,賜無可賜的地步,同是在朝中或者是軍隊裡都是有很高的威信的,這對於已經稱帝的朱元璋來說,是很不放心的。劉伯溫那個時候的年齡已經到了六十歲左右了,可以說是不惑之年。而且劉伯溫還經歷過元朝為官的經驗,再加上曾經的劉邦斬張良殺蕭何的事列,血琳琳的教訓擺在那裡,劉伯溫心裡已然明白,這個時候退出政治中心,是最好,甚至可能還可以某一個好名聲,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終。

一個沒有手腕和謀略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開國皇帝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仰賴的就是手下的不畏生死,哪怕是在某方面很直接的表現出。朱元璋都會隱忍,只因為需要。在主元璋和劉伯溫相處的時間裡,一定會有很多的矛盾產生,只是朱元璋需要劉伯溫他們幫著打天下,不能表露,而且這個時候的劉伯溫都明白,所以劉伯溫的性格,都會在朱元璋的集團獲得很好的地位。

可是在朱元璋稱帝后,兩人之間就是君臣的關係了。因此劉伯溫的性格,會很容易衝撞朱元璋,同時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立國,天下一統,也就在心裡不再是那麼的需要劉伯溫,需要的是聽話的臣子。因而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辭官歸家,既可以博一個好名聲,也可以留一個好的終老。

所以說劉伯溫的辭官恰到好處,自己的功名霸業也成,又給朱元璋很好的解決了問題,最後就是劉伯溫可以很好的控制內心的權利。至於劉伯溫和朱元璋的關係,我覺得可以是亦師亦友亦臣。朱元璋應該是很感激劉伯溫的幫助,可是稱帝后,就不再是純粹了。對於劉伯溫的辭官的態度是很高興也很感激的。

能說的就是,劉伯溫走的徹底,走的合適。很好的保證了自己的名望,也幫助了朱元璋,更可以的終老。然而對於朱元璋來說,更多的是一入帝王,萬般孤獨。感激劉伯溫的幫助吧,再就是李善長有功有過,很明顯的體現了人的功名心。政治手腕的強,學識豐富,也更加的有一個人的缺陷,狹隘。

但是卻也正是這些讓李善長可以比劉伯溫更長的時間留在明朝的政治中心。哪怕是將來的身死滅門,都是李善長最該走的結局。劉伯溫、朱元璋、李善長三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可以是相互的害了彼此。劉伯溫塵世終老,朱元璋深宮孤老,李善長沒得善終。

如果劉伯溫沒有辭職的話,恐怕按照中國古代兔死狗烹的歷史傳統,建國後像劉伯溫這樣的開國功勳,必定是被除掉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