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鯨入灣的63天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小布到來63天后,人們沒能再捕捉到小布的身影。防波堤上的攝影師走了,網上的“護鯨日誌”暫停更新,地鐵裡的影片也被換下……

景區的招牌上仍貼著小布的表情包。不知情的遊客到來,好奇地問民宿老闆:“這裡可以看到鯨魚嗎?”老闆望一眼遠處的入海口,“以前在那裡就能看到。”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8月25日,“小布”出現在近岸海域。受訪者供圖

全文5510字 閱讀約11

分鐘

這是一頭“闖入”近海的深海精靈,人們為它取名“小布”。

噴氣、捕食、翻身、露背。黑色的巨型“馬桶蓋”在海面上開啟,魚群吸進去,海水吐出來,白色的燕鷗盤旋在上方,遲遲不肯飛走。

如果“小布”會上網,就會曉得自己有多火。許多人在海岸守了幾天,只為看它一眼;景區招牌、房產廣告、地鐵電視裡,都出現了它的身影;開漁後,深圳市政府為它劃出了64平方公里的“乾飯區”;外交部的釋出會上,小布的到來被描述成“精彩紛呈的環保故事”之一。

在深圳大鵬灣海域生活的63天裡,未成年的“小布”吸引了太多目光。就像無法預測它會停留多久一樣,人們也沒預想到它會如何離開。

8月30日,開漁半個月後,一頭布氏鯨屍體在深圳海域被發現,死因仍在調查。多位跟蹤監測小布的環保人士提到,“小布”的到來讓更多人關注到了海洋保護。同時,他們也希望小布的“離開”能推動深圳海域近岸禁漁區的設立,給沿岸的海洋生物,留一片更安全的海洋。

事實上,深圳也在為此努力。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已經牽頭開展新增近海海域禁漁區前期研究工作。目前,近海全海域施行禁漁的意見正在徵集中。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6月30日,一頭鯨魚的背鰭出現在深圳海域。受訪者供圖

“鯨喜”

這裡算是一片寧靜的海灣,三面青山,一面向著蔚藍的海。正值禁漁期,岸上的人們都躲著六月的驕陽,偶有貨船穿行在山海之間,拖起長長的白浪。

位於深圳東部的大鵬灣,本是不屬於深海動物的海域。沒有人知道,一頭深海巨獸是何時到來的。

起初,它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個黑色背鰭。漁民也認不貼切,只好叮囑孩子,“海里好像有鯊魚,不要去游泳了。”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遇見了這位來自深海的“稀客”。

6月29日,一位出海的漁民拍下它的影片——一條黑色的“大魚”正張著大嘴捕食。漁民把影片發給了白小刺(化名),他是深圳某海洋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也是大鵬海洋圖書館的館長。影片拍攝地是熟悉的沙魚湧,白小刺有點不敢相信,“這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鬚鯨?”

他決定去現場一探究竟。白小刺正為尋船而發愁的時候,魏威提著一桶油走來了。他是做觀光旅遊生意的船家,女兒聽說有鯨,便吵著要他帶著去看。

三四人結伴上船,成為了第一批出海尋鯨的隊伍。

茫茫大海,即使是一頭鯨也不知從何找起。魏威開著船轉悠了兩個多小時,正要掃興而歸時,他們看到一艘大船旁有海鳥聚集。再靠近些,就看到海面上有個“黑色三角形”,帶著一串氣泡。

“那是鯨的背鰭!”船上的人大叫起來,雖然不是全貌,但可以看出這是一頭鬚鯨。

背鰭不能滿足白小刺對這位“稀客”的好奇。次日一早,他們又出海了。

綠色的小漁船和船上的目光一遍遍在海面晃盪。終於在一個小時後,離船約200米處的海面上,“唰”地立起一米高的黑色小山,隨後開成兩半,露出粉紅色的上顎。大嘴一閉,魚群被連水含住,海水又從鯨鬚中濾出。人們顧不得船的搖晃,扶著欄杆站起來,按動手中的快門。

“8米長的生物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有種莫名的感動和震撼。”船上的馬海鵬做夢都沒想到,能在深圳海灣看到鯨。這位清瘦的山東小夥自詡名字中有“海”又有“鵬”,與大鵬灣有特別的緣分。做環境保護近10年,他曾期待這片海域可以多來幾隻海豚、江豚、海龜,但從未奢望過會出現鯨。

他們停船遠觀,這頭鯨竟主動游來。最近的時候,大概十幾米,“砰”地一聲一躍而起,又迅速潛入海中,白色的燕鷗在海面盤旋,空氣中飄著一股魚腥味。

“它的頭部有三道稜脊,是布氏鯨的可能性比較大。”白小刺猜測,這位“稀客”可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布氏鯨,多位鯨豚研究專家也持同樣的觀點。

根據科研團隊的觀測,這頭布氏鯨體長約8米,重約3。85噸,應該還未成年。

布氏鯨廣泛分佈於南北太平洋,在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也有出現,主要食物是浮游性的小甲殼類或群棲性小型魚類。而大鵬灣的稜鯷、斑鰶、沙丁魚等都是布氏鯨愛吃的,禁漁期為它留足了口糧。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8月25日,“小布”長大嘴巴捕食,燕鷗盤旋在上方。受訪者供圖

“小布”

深圳上一次出現布氏鯨是在16年前。這頭未成年的布氏鯨收穫了人們的喜愛,並擁有了一個可愛的暱稱——“小布”。

“小布”到來的第3天,人們意識到,它可能會長期待在這裡。

“追隨者”越來越多。原本寧靜的海面多了些“野生觀鯨者”,他們乘漁船來,坐皮划艇來,還有人划槳板而來。海邊的民宿被訂購一空,連餐館也騰出了樓上的房間。岸邊的涼亭長出一排相機,攝影師為了好的拍攝角度蹲守數日,顧不得曬傷的面板。

調皮的小布並不會乖乖配合,一會兒在西邊露鰭,一會兒在東邊捕食。它遊得太快,以至於有人以為海里來了兩頭鯨。

追蹤“小布”數日,白小刺發現了兩個專屬於小布的特徵:它的頭部左側有一道壓痕,嘴裡的鯨鬚板裡有一塊黑點,以此確定海里只有一頭“小布”。

“小布”的出現,創下深圳建市以來近岸健康高等級海洋生物活動的多項紀錄:生物等級最高、體型最大、滯留時間最長、社會影響最大。

海面上的守護交由漁政部門和科研團隊。船長魏威每天帶著南京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出海“追鯨”,陳炳耀是負責人之一。因為關於布氏鯨的研究較少,陳炳耀認為小布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收集它的引數非常重要。

早上八九點出發,船上的人“全副武裝”,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溼又曬乾,夜幕降臨前再一起回程。

如何找到小布?風向、洋流、海鳥都是判斷因素。幸運的時候,他們一天能看到小布露出水面五六十次,有時候苦等一天,也不見它的蹤影。

監測也在岸上進行。一間臨海酒店裡,四五十個志願者輪流用望遠鏡監測。他們把那片海域劃成大大小小的網格,“小布”一現身,就在對應的格子裡打鉤,並記下它的行為:噴氣、捕食、翻身等。

“觀鯨日誌”記錄著小布每天的動態:7月10日,有近70次的進食行為;8月初,連續失蹤4天;8月9日,在鹽田港對面的香港海域露背5次、鯨吞3次……

這些資料形成了一張熱力圖,小布出現得越多的地方,圖上的紅點越多。一看這圖,就知道小布最喜歡的是岸邊的防波堤。它很聰明,從外海把魚群趕到這兒,再把堵住的魚兒吞進肚中。

在深圳“乾飯”近一個月,小布似乎胖了一些。魏威更喜歡喊它“肥仔”,就像喊一個體型微胖的廣東人。

馬海鵬覺得,小布到來,對於全民海洋環保意識的提升意義甚至超過了民間環境組織十幾年的努力。他說,自己組織的海洋公益活動每年影響的受眾約有1萬人,而小布得到了深圳千萬人口的關注,對海洋的關注度也隨之提升。

在大鵬新區,你會在景區的招牌裡、房地產的廣告上、民宿的房間裡遇見它。在幾十公里外的深圳市中心,你會在地鐵上的影片裡看到小布的影像。幾千公里外的網友,也或許正用著為它創造的微信表情包。

7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在一場釋出會上也提到了小布的到來,他說:“近年來,中國環保故事精彩紛呈。東北虎進村、亞洲象北遷、鯨魚又現大鵬灣。”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小布”張大嘴捕魚,白色的小魚蹦出海面。受訪者供圖

“乾飯區”

守護小布成了一種常態。

大鵬新區成立了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對小布出沒海域附近進行管控和巡查,建議各休閒船舶、遊艇無特殊情況不進入鯨活動水域,避免對鯨造成不良影響。指揮部設在岸邊,有關部門加強了對海岸線的巡查、海水監測、組織志願者清理岸邊垃圾、勸離遊客。

布氏鯨是深海物種,長期留在近岸海域並不安全。它每天要吃180公斤小魚,有人擔心它食物不夠;作為洄游性的鯨類,有人擔心它缺少種群的交流;最近的時候,它離岸邊不過百米,有人擔心它有擱淺的風險。

大型鯨豚一旦擱淺,救助很難。7月16日,大鵬區玫瑰海岸沙灘,鯨豚救護應急預案演練正在進行。一頭抹香鯨模型“扮演”擱淺,躺在沙灘上。隨後,它被吊車吊起,放入一個巨大的藍色氣墊游泳池中,蓋上溼布,消防員不停地往裡潑水。

隨著小布逗留時間的增長,更多擔憂指向了開漁。

8月16日,小布來到深圳海灣的第50天,也是南海開漁的日子。休息了三個月的漁船如離弦的箭湧入海中。而突然“闖入”的漁網,可能會給小布帶去致命傷害。

開漁首日,大鵬新區就釋出了保護布氏鯨的“溫馨提示”,附近海域42艘漁船為小布讓路。但這遠遠不夠,小布的活動範圍太大,其他在海面上穿梭的漁船仍是潛在風險。

這一天,馬海鵬和他所在的“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志願者也守了一夜。“漁網放下去,可能我們兩個月的保護工作就白乾了。”

白小刺和馬海鵬等關注海洋環境保護的人士緊急呼籲。當晚11點,大鵬新區相關負責人回覆稱,“臨時管控區正在抓緊辦理,在正式檔案出臺之前,嚴禁漁船出現在布氏鯨出沒的海域。大家要相信,政府關愛保護布氏鯨的心一直沒有缺席。”

當晚,一艘300噸的漁政監管船加入守衛小布的隊伍。

兩天後,根據布氏鯨的活動軌跡,深圳市海洋漁業局正式在大鵬灣設立保護布氏鯨的臨時管控區。管控期限從8月16日起至布氏鯨離開大鵬灣海域為止。期間禁止旅遊體育船舶進入;禁止漁船進入臨時管控區從事一切生產作業;工程船減速透過,主動避讓布氏鯨。

臨時管控的海洋麵積為6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深圳市南山區的三分之一,這片形似鯨的區域也被稱為“小布乾飯區”。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9月2日,發現布氏鯨屍體的鵝公灣對開深港交界海域。新京報記者 吳採倩 攝

63天

噩耗在8月底傳來,一頭布氏鯨屍體出現在深圳海域。

8月30日,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大鵬大隊在鵝公灣對開深港交界海域發現一頭布氏鯨屍體。深圳市海洋漁業主管部門接報後,立即組織科研人員前往現場調查處置,已打撈上岸,無法確定其身份,死因正在調查。

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的死因調查,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鯨豚專家陳炳耀在接受深圳媒體採訪時表示,關於布氏鯨死亡的案例不少,但大多數查不出死因。除非在屍體表面發現明顯外傷,比如身體某部分被螺旋槳打斷,或被漁網嚴重纏繞,而這頭布氏鯨屍體沒有明顯外傷也沒有漁網纏繞。

發現布氏鯨屍體的海域離小布的“乾飯區”不遠,大約二三十海里。白小刺聽到這個訊息時,正在海邊拍日落,他看到兩艘快艇駛來,似乎拖著很重的東西,船速緩慢,“該不會是小布吧?”

消防車、吊車也陸續趕來。一頭有些許腐爛的布氏鯨被白布包裹著,隨後被緩緩吊起,離開海面。

“不用去看,我也知道那是‘小布’,哪來那麼多布氏鯨?”朝夕相處了兩個多月,魏威不忍心去現場,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女兒解釋。他還抱著一絲僥倖心理,也許不是呢,“小布”永遠是女兒心中那頭歡樂“乾飯”的布氏鯨。

白小刺目送了它的離開,就像在送別一位老朋友。白小刺有點遺憾,他猜想小布或許跟他一樣,也是一個喜歡闖蕩世界的“小夥子”。這個從小就喜歡泡在海里的年輕人,做過設計師、攝影師、專欄作家,後來投身海洋保護工作。

就在發現布氏鯨死亡的兩天前,白小刺在大鵬海洋圖書館組織了一場活動,討論如何保護布氏鯨,回憶小布帶來的歡樂。有人穿著印著小布圖案的T恤,藍色的小布張著大嘴,下面寫著:“小布乾飯,鯨喜大鵬”。

“小布一來,海的存在感都提高了。”在白小刺看來,多數人對海的理解停留在“海鮮”和“沙灘”上,所以深圳的海存在感就比較低。小布的到來,讓更多人意識到,深圳海域也可以供養大型海洋動物。“從提高公眾海洋保護意識的角度看,它能抵上百個海洋科普作者。”

小布到來63天后,人們沒能再捕捉到小布的身影。防波堤上的攝影師走了,網上的“護鯨日誌”暫停更新,地鐵裡的影片也被換下……

景區的招牌上仍貼著小布的表情包。不知情的遊客到來,好奇地問民宿老闆:“這裡可以看到鯨魚嗎?”老闆望一眼遠處的入海口,“以前在那裡就能看到。”

“小布”鯨入灣的63天

“潛愛大鵬”志願者正在打撈海底的垃圾。受訪者供圖

“近岸禁漁”還有多遠?

這頭布氏鯨的死亡,讓很多人想起四年前擱淺的抹香鯨。

2017年3月,一頭抹香鯨在深圳海域被漁網纏身,各方力量趕來挽救。但遺憾的是,被困75小時後,它在惠州大亞灣擱淺死亡,志願者為其取名“浪花”。

“潛愛大鵬”公益組織的志願者參與了那次抹香鯨的救援,白小刺是其中一員,他在海上守了四天。自那以後,“潛愛大鵬”將打撈海底垃圾作為主要專案之一。如今,他們已經在深圳海域打撈出海底垃圾超過4000公斤。

“浪花”走後,深圳的海洋公益組織開始推進一件事——設立近岸禁漁區。

為此,白小刺寫了一萬多字的近岸禁漁提案。據他了解,以小布活躍的大鵬灣為例,這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曾出現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布氏鯨)、抹香鯨、印太江豚等,還有數十種石珊瑚在內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果在陸地上,這樣的地方早就劃為保護區禁止捕獵了。”

深圳擁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60。5公里海岸線和51個島嶼。但深圳的漁民群體很小,2020年在冊海洋捕撈漁船為324艘,白小刺估算,全市僅有約2000人靠打漁為生。由於深圳沒有全域近岸禁漁,很多惠州、湛江和汕頭等地的漁民到此打漁。

由於多年的捕撈,深圳的漁業資源逐漸萎縮,漁民的經濟收入也逐年下降。有專家建議,深圳的近海區域可以發展觀光旅遊業,以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要比漁業強。

“如果真的禁漁了,我就去把漁船換成遊艇。”魏威最近正在考遊艇駕駛證,他希望有一天能開著遊艇,帶更多遊客領略大鵬灣的魅力。

馬海鵬認為,漁船拖網打漁,對海底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恢復的破壞。如果能近岸禁漁,至少能保護近岸的珊瑚、海豚和海龜等。“如果這頭布氏鯨的死能推動近岸禁漁區的設立,也算保護了其他海洋物種。”

事實上,這個提議正一步步接近落地。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在牽頭開展新增近海海域禁漁區前期研究工作,擴大海洋漁業資源海域保護範圍,將結合深圳市的實際情況確定禁漁的範圍。目前,近海全海域施行禁漁的意見還在徵集中。

小布消失一週後,魏威開著漁船出海,沿著小布曾出現的地方。探魚器突然出現一片紅,是小布最愛吃的魚群。銀色的稜鯷像鞭炮一樣爆出水面,有一條蹦到了船上,他撿起來,看了一眼又扔回海里。

新京報記者 吳採倩 實習生 張弛 廣東深圳報道

編輯 李明

瘋狂的改裝電動車:用超標電池、時速調到60碼,多家品牌店非法改裝

臥底網紅餐廳“胖哥倆肉蟹煲”:大量使用過期食材,隔夜死蟹充當活蟹賣

新鄉醫學院一附院病患大轉移,不到24小時轉移近萬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