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來訪者的一些問題呢?

如何面對來訪者的一些問題呢?

作為諮詢師或者其他領域的助人者,也許對以下經歷和體會並不陌生:

1、“我們明明制定了目標,但是來訪者總是變來變去,推進不下去啊。。。。”

2、“心理教育好像不難,但水過地皮溼。。。。。來訪者吸收的並不好……我該怎麼辦?”

3、“他/她在上次會談中談到,完成家庭作業蠻有把握的,怎麼再回來卻沒做呢?之前的態度好像也變了……”

4、“我的來訪者話很少,都是我在找話題……。艱難而尷尬……”

5、“我怎麼處理來訪者的阻抗?”

6、“我的來訪者很健談,但每次都講個沒完,我該怎麼辦?打斷他/她,發起新的話題?這樣做,對方好像不太高興的樣子哎……不這樣做,效率好像又不高。。。。。而且,他/她也明確拒絕設定會談的議題了……我該怎麼辦?”

7、“我的來訪者話很少,都是我在找話題……。艱難而尷尬……”

8、“我怎麼處理來訪者的阻抗?”

…………

諸如以上, 也許,透過一起探索和學習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簡稱為MI),可以拓展一些思路,儲備一些技巧,當融會貫通之後,我們自己就可以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了,同時在實務工作中,也收穫了一些應對之法。

什麼是動機式訪談呢?

MI由William·Miller和Stephen·Rollnick於1990年代創立並逐漸完善,最早應用於治療酗酒及其他的物質使用障礙,嘗試解決來訪者無治療動機或抗拒治療等問題。概括來說,動機式訪談(MI)是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又「兼具方向性」的助人模式,注重合作與引導,著力培養個體的內部動機與改變決心:當助人者/諮詢師熟練運用MI時,會透過探索及解決個案的矛盾心態,並從整體的改變歷程出發,依據來訪者所處的不同改變階段,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行為,有效提升改變的動機,化解矛盾心態與阻抗,促進健康的行為改變(Miller, W。 R。, & Rollnick, S。,2012。)。MI歷經三代,也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實證研究,已被研究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助人模式。特別是近些年來,心理學界對於心理諮詢/干預效果的研究,發現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s)對於效果的貢獻更大,而共同因素實操化的集大成者,目前就是動機式訪談(Wampold, B。 E。, & Imel, Z。 E。,2015。)。

什麼人適合呢?

心理諮詢師:

無論理論取向如何,學習MI有利於更好使用原有的諮詢方法,提升干預效果。對於自願及非自願的來訪者、涉及成癮議題的來訪者、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強制司法矯治的來訪者,以及本身就對改變充滿矛盾、內心衝突的來訪者,MI都是重要的干預要素。

社會工作者/社工師:

社群工作、糾紛調解、就業幫扶、職工幫扶、家庭幫扶等。MI可以幫助社工有效溝通,減少衝突,促進當事人的積極改變。

醫護人員/健康顧問/健身教練:

減肥、戒酒、戒菸、遠離垃圾食品、規律鍛鍊、慢性病護理(如糖尿病)等等。MI可以幫助專業工作者,與當事人/客戶建立關係,有效溝通,促進健康行為。

教師/教育工作者/輔導員:

對於促進學生們的改變動機,參與學習,改善人際關係,一線教育工作者可將MI作為重要的溝通技能,加以使用。

人力資源/企業管理者:

運用MI可有效減少不和諧、對抗性的人際溝通,對於處理人事關係,改善企業溝通文化,具有建設性作用。

如何面對來訪者的一些問題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