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和平年代的現在,仍存在“殖民地”的影響和奴役思維,他們表現出極端的“逆反”心理。

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深受奴役的地區反而還極度懷念被奴役的時候呢?

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叫從眾心理,它是指人們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可,為了有歸屬感,會贊同別人的行為,會參與社會活動,並且一般都是不加思考的盲目參與。

這種懷念殖民地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盲目的跟隨大流。顯而易見,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年輕人很多時候是有需要獲得認可和尊重的心理需求,為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他們很有可能會變相的表現出盲目的排擠自己國家的文化,盲目的反對自己國家的文化。

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他們缺乏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極其容易受到有個性、有“主見”、有目的性的指引者的誘導,潛移默化中變成了懷念殖民的一份子。

前幾個月由金晨和朱亞文領銜飾演的《十日遊戲》在網路上掀起熱議,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又稱人質綜合徵,屬於一種類似於人質對綁匪的一種扭曲心理。

換而言之,就是對於自己傷害的人的一種認同,並且把自己的命運與這種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十日遊戲》裡的女主就是被綁匪綁架的人質,最初自己的性命確實牢牢掌控在男主手中,但是久而久之女主愛上了男主,愛上了綁匪。

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這就類似於深受殖民地侵略和奴役的地區一樣,日復一日悄無聲息中將自己的命運與奴役自己的國家同化在一起。即便殖民者已經不再奴役該地區了,但是那種深入骨髓的錯誤的“情感連線”,也會讓被殖民地產生歪曲的斯德哥爾綜合徵。

若是要問出個緣由,那些被殖民地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們極有可能告訴你,那些殖民者擁有著更“高貴”的文明和制度。

再回到早些時候滿目瘡痍的清末歷史,外國殖民主義透過鴉片戰爭打開了奴役清朝的通道,在清朝慈禧太后和守舊大臣的頑固派勢力下,那時候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幸淪為外國殖民地。

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殖民地少不了燒殺搶掠,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殖民地所帶來先進的文化與制度與當時狼狽不堪、迂腐落後的舊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對比在被殖民者的心裡根深蒂固,即便是現在的中國已經和當時的舊中國截然不同了,已經處於一個不斷進步和不斷領先的領域,他們還是否認還是拒絕。

他們的思想像是永遠停滯在了那個殘破不堪的清末。時至今日也不願承認自己的國家的進步與發展,時至今日還是愚昧地認為殖民者所帶來的文化與制度才是無與倫比的。

他們忘記了文化與制度會與時俱進。本質上來說就是對於自己文化的不認同和不自信。

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總而言之,這種懷念被奴役的行為就是一種思想停滯的行為,並且還是種扭曲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明明殖民地帶來的更多是燒殺搶掠是無休止的索取,無休止的毀滅本土文化,對於被殖民時光還持有文化認可的,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這種文化不自信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不自信,就像被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他永遠不願意睜開眼睛看看在這個和平年代遠離了奴役與侵略的年代是多麼的難得。

現在為什麼還有人懷念“被殖民”?心理學家:心理扭曲,奴性思維

他們要麼是沒有切身經歷過殖民統治,要麼就是已經變為思想停滯的殖民者奴隸,然而不管是哪種,都有滋生這種觀念甚至轉變為公開的排擠和抵制本土文化的罪惡土壤。

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引導新一代祖國的花朵樹立正確的思想,高度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做出理智的行為。

畢竟這種愚昧的“返祖”思想,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國家的進步與發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loom, P。, Hood, B。 M。, Leonards, U。, & Donnelly, K。 (2010)。 Implicit voodoo: Electrodermal activity reveals a susceptibility to sympathetic magic。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10(3-4), 391–399。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