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成名!智取生辰綱後,阮氏三兄弟一首漁歌,又火了老家石碣村!

“阮氏兄弟”,是小說《水滸傳》中著名的起義軍頭領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故里石碣村在今東平縣銀山鎮鐵山之陽,今名石廟村。 宋代,東平地區因黃河不斷決口,與古鉅野澤聯成一起,形成了“縱橫港汊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的梁山泊。石碣村一帶由於地勢低窪,也被浸於水中,稱作石碣湖,與梁山泊“相通一脈之水”。

一戰成名!智取生辰綱後,阮氏三兄弟一首漁歌,又火了老家石碣村!

阮氏三兄弟是石碣村生活貧苦的漁民。因武藝高強,不畏強暴,敢於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深受鄉鄰愛戴,被人們稱為“阮氏三雄”。

三兄弟投靠晁蓋後,也做了許多大事。

第一件是最值得稱道的英雄行為,隨著晁蓋吳用智取生辰綱,水戰石碣村。這是水滸英雄第一次有組織的行動,是梁山大業的輝煌開端,也是建築梁山革命大廈的奠基石。水滸傳中描寫阮氏三兄弟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以及百勝取了生辰綱,在阮小二家裡商量上梁山泊落草,這時百勝已經被抓住了,供出七人中有三阮,於是府尹讓何濤帶了四五百人來石碣村拿人,這時他們七人還沒上梁山,在石碣村湖泊中吳用用計,解決了前來的官兵,活捉了何濤,割了何濤的兩個耳朵,放他回去,讓他帶話給府尹,讓官府放棄捉人。

阮氏兄弟當時唱到:

爺爺生在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先斬何濤巡檢首,再殺州府鳥官人。 英雄不會讀詩書,只在梁山泊裡住。雖然生得潑皮身,殺賊原來不殺人。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怕朝廷不怕官。水裡撒下羅天網,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求富貴不做官。梁山泊裡過一世,好吃好喝賽神仙 。

另一件是林沖火併王倫時,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分別看住杜遷、宋萬、朱貴,幫助晁蓋坐上了頭領的位置。

一戰成名!智取生辰綱後,阮氏三兄弟一首漁歌,又火了老家石碣村!

還有一件是隨著晁蓋攻打曾頭市,晁蓋終極受傷後,死命保護晁蓋離開。

後來他們和梁山好漢一起,除霸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水滸群英排座次,三雄分掌著梁山東南、西南和東北主要水寨,成為梁山寨的主要將領和戰鬥力。在梁山大小戰爭中,阮氏三雄出力很多,其統領的水軍,往往能扭轉戰爭勝敗,擒拿地方首領不在話下。

隨宋江招安後,阮小五參加徵遼平方臘戰鬥身亡,阮小二恐怕被人抓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也算得上是一條剛烈的漢子。阮小七後因曾穿戲方臘黃袍、龍衣玉帶之事而遭童貫、蔡京等奸臣陷害,皇帝降旨追奪誥命,降為平民。小七復回石碣村居住,依舊打魚為生,奉養老母,年六十而卒。

阮氏三雄以阮小二為首,阮小二稱之為立地太歲,後來排位次的時候排名第二十七位,阮小二為人脾氣火爆,但是又很有小民作風,比如吳用前來石碣村作客,恰好遇到阮氏兄弟沒錢,吳用出資請三兄弟吃飯,結賬的時候,阮小二一邊說著哪好意思讓教授壞錢,一邊又順帶著將自己賒欠的酒錢也一塊兒算了進去讓吳用付了。不僅讓客人請自己吃飯,還讓客人替自己還賬,也是一大奇觀。

一戰成名!智取生辰綱後,阮氏三兄弟一首漁歌,又火了老家石碣村!

關於他們名字的由來,說法有很多,但是親兄弟是肯定的。一個傳說提到:山東省梁山縣銀山公社的石廟村,即當年的石碣村。村東有個四墳坑,當地老鄉講述,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鄉們說,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魚為生,又具有豪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漁霸的殘酷剝削和官府的橫徵暴斂,聯合眾漁民進行反抗。結果遭到官府、漁霸的鎮壓。於是他們鋌而走險,抗官府、殺漁霸、劫富濟貧,同前來清剿的官兵展開對抗。在一次鏖戰中,七兄弟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脫。事後,漁民們便把犧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墳坑裡。這個傳說的可信程度還是有的,不過卻有一個疑點:雖有四兄弟戰死,那三個活口,官兵是絕對不會放過的,會時時前來緝拿的。後來這三兄弟又怎能在石碣村待下去,直到吳用撞籌才上梁山呢?另一個傳說曰: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孿生兄弟。母親早喪,家境貧寒,長到十幾歲還沒取個名字。一次老父患病,聽郎中說要吃一種叫“泥裡鑽”的鯰魚才能治好。三個兒子聽說此事,冒著嚴寒,潛入水底各摸來一條鯰魚。阮老漢要三個兒子將魚都稱一稱。結果是一條二斤,一條五斤,一條七斤。老漢就按魚的重量為這三個孿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們三人也就分別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其實在這個故事裡,最禁不起推敲的梗不是“以斤兩命名”,而是“阮氏三雄是三胞胎兄弟”。

一戰成名!智取生辰綱後,阮氏三兄弟一首漁歌,又火了老家石碣村!

試想,在生產力低下和醫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阮母一次產下三個兒子還要保證他們身體健康並且順利長大,這樣高難度的任務,尋常百姓估計是完不成的。

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對於彌補《水滸》的這個遺漏還是有所裨益的。各位贊同哪一種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