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AI產業之中,如何“慢跑”?

誕生於“網際網路荒漠”西安,第六鏡三位創始人都來自西北工業大學,這家公司顯然不像“AI四小龍”一樣有著明星企業的經典創業故事。放在數年前,第六鏡可能很難獲得市場的認可、資本的關注。

而後人工智慧產業開始分化,資本意識到人工智慧兌現價值的時間表已經超過產業現實,有著成熟產品和落地場景的AI公司,在這期間浮出水面。

訪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AI產業之中,如何“慢跑”?

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

“目前AI行業沒有獲得冷靜資本的認可,好的一面是大家都更加註重落地,近兩三年內泡沫會逐漸消失,大家會沉下心來尋找自己的場景去落地,總體是一個好事情。”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表示。

作為一家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第六鏡9月份宣佈獲得能源化工企業旭陽集團數千萬A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7億元人民幣。

一家沒有明星團隊的AI創業公司,如何在活下來的基礎上,活得更好?

兩次融資

第六鏡成立於2014年,較早踏入人工智慧產業熱潮之中,與第六鏡一起奔跑的,有“AI四小龍”,2014年成立的商湯,2015年成立的雲從,依圖和曠世要更早幾年;同時,也有更多的AI企業沒有跑出來,消失在行業之中。

第六鏡的發展介於兩者之間。劉闖表示,“當時對於投資的認識也比較狹隘,我們認為做企業最起碼的一個底線是這個企業應該有自負盈虧的能力,一開始以滾雪球的方式,或者承接定製專案一步步的做起來”。

算上A輪融資,第六鏡只開放了兩輪融資。第一次接受融資是在2018年,投資方為恆星中能,彼時第六鏡面臨從一家軟體公司向硬體公司的轉型,從零開始做硬體,這對於一個輕量化的純演算法團隊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第二次融資也就是本輪,旭陽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焦炭生產商及供應商,其表示,戰略投資第六鏡,一個重要因素是工業大資料結合AI技術,第六鏡科技不僅具有豐富紮實的實際場景應用經驗,同時具備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優勢。雙方將以工業AI為合作出發點,推動焦化化工行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推進工業AI落地應用。

“既是服務物件,也是投資人”,第六鏡A輪投資方旭陽集團並不是單純的資本投資,劉闖表示,“我們選擇投資方比較務實,除了常規的風險投資機構之外,更希望有一些行業戰略合作”。

劉闖介紹,A輪融資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進入工業AI行業,相比民用解決方案,工業AI不管是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硬體的機械結構、工程設計,以及最後生產出來裝置的工藝,核心技術的搭載等等成本高昂。

第二是城市AI的標準化,第六鏡希望把城市AI的產品做到足夠的標準化,標準化產品可以更好的由渠道商實現交付。

“計算機視覺產品都牽扯到場景定製化問題,大多數渠道商只有商務能力,很少有自己的研發能力,如果不能讓渠道商實現場景化交付,AI落地到具體場景很容易爛尾”,劉闖表示。

訪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AI產業之中,如何“慢跑”?

必經之路:走向軟硬一體

在做硬體之前,第六鏡主做演算法支出不大,基本幾個大專案足以維持公司的運轉,實現了正向盈利,從演算法走向軟硬一體,更多來自於客戶層面的推動。

例如人臉識別的落地。最開始人臉識別沒有任何反饋螢幕,整體拓撲邏輯就是買一個第三方攝像頭,然後網線連到第六鏡伺服器做運算識別用,將結果反饋到門禁控制,第六鏡主要提供了演算法能力。

現在使用者需要的裝置能夠把控制器、演算法、算力、攝像頭、螢幕等整合到一體,實現簡單高效的控制功能,如此廠商也能更好地部署實施,而且使用者能夠達到最好的體驗。

赤眸系列一體機是第六鏡2017年開始研發的一款人臉識別硬體,也是第六鏡的主打產品,赤眸VI在效能上相比於前代產品算力提升5倍以上,功耗降低35%。

據悉,赤眸VI離線識別的支撐人數增加到10萬人,整個識別過程的處理速度提升到100ms,如果將速度放慢到200ms,離線識別人數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到20萬人,足以覆蓋當前所面臨的絕大部分使用場景。

劉闖表示,第六鏡提供的不止是演算法,一定會搭配完整的解決方案,客戶可以做減法,這也是第六鏡對於AI落地思路和概念,“雖然我們是演算法起家的公司,但是我不單單隻做演算法,因為單單隻做演算法,未來公司確實很難存活”。

人工智慧走向軟硬一體是實現標準化交付的必經之路,越來越多的AI廠商紛紛開始做硬體,第六鏡也踩過不少坑。

劉闖感慨道,“每一步都是坑,第六鏡從零開始,沒有任何經驗和基因做這個事情,中途我們幾次都想放棄,畢竟這個東西一時半會兒產量也不大,但是供應鏈和成本控制、次品率等,很多需要靠量在這個數量級下能做的事情,你能把控的事情不多。”

對於AI廠商做硬體,劉闖認為,“大家能夠跳出演算法為上的盒子(out of box),更注重應用、更注重落地,我覺得這是一個良性競爭。”

從中游切入

“無論是在城市AI,還是在工業AI領域,我們都是以資料應用提供解決方案,包括科研技術,硬體產品等等。“劉闖說道。

“我們以中游身份進入,策略就是先把中游的事情做好,以點的方式做好,做的足夠深,足夠透徹,再去給行業合作,把上游、下游儘可能的打通,未來無論在哪個行業場景都是這個做法。”

工業領域第六鏡的“中游”定位體現的更加明顯,上游有感測器、晶片等,下游是工業軟體等,第六鏡只做中游的部分。

例如第六鏡推出的熱態鋼軌表面檢測及輪廓測量系統,用於生產線上連續檢測熱態鋼軌表面和尺寸精度,同時實現長材尺寸輪廓和表面質量的精準檢測,用以解決大型軋鋼廠人工檢測造成的精度、速度和質量問題,在生產環節直接降低超過30%的次品率。

訪第六鏡創始人&CEO劉闖:AI產業之中,如何“慢跑”?

此外,在第六鏡科技打造的“煤礦狀態專家系統”方案中,還引入了資料中臺和視覺化,將物理礦區抽象為數字礦區,結合礦區人員、物料、裝置的統一管理,形成數字ID,保證生產行為可查可溯。

據介紹,第六鏡科技的核心演算法平臺並沒有採用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而是自主研發了深度學習訓練及部署框架、分散式端邊雲AI協同框架、AI演算法工具庫為核心的工業級AI基礎研發平臺。

“目的是為了讓場景更好的去使用。開源框架有很多冗餘的功能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在真實場景使用,效率和效果會大打折扣,所以第六鏡必須要做一個輕量化的框架,必須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劉闖說道。

對於產業直接競爭,第六鏡表示並不擔心,目前各個公司越來越深耕細作,處於“各有千秋”的階段,而且差異化非常明顯,市場匯入期已經結束,AI廠商已經開始慢慢搶佔細分市場,並不存在特別明顯的競爭情況。

AI產業是一場長跑,第六鏡恰好跑出了“慢跑”的節奏。在公司規模尚小時,第六鏡主要依靠大客戶實現商業持續。隨著市場的不斷髮展,擺在第六鏡和劉闖面前的新問題,將會是標杆場景後的迅速複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