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30年前,黃河流域著名的黃河鎮上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傳說,說是黃河之上曾經有一座堪比《清明上河圖》中華麗的拱橋存在,而且還有守護大橋的“鎮河神獸”——大鐵牛。

當地的博物館領導樊旺林得知後開始踏上了尋找拱橋與鐵牛之路,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和勘探,幾乎走遍了黃河流域的樊旺林,終於在一片質疑聲中成功找到消失已久的黃河鐵牛,這是闊別千年之後,“鎮河神獸”再次重返人間。

不過令所有人納悶的是,樊旺林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把黃河鐵牛運回博物館,而是讓它在戶外風吹日曬,一時間,關於黃河鐵牛的各種傳聞不絕於耳,

為什麼專家要這樣做?黃河的“鎮河神獸”為什麼是牛?這裡面有什麼樣的玄機?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一、一座神秘的大橋

1、神奇的“傳說”

我國古代的橋樑設計和建築技術一直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比如趙州橋、木拱橋等都是其中的傑作,不過很少有人提及到黃河、長江上的大橋,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黃河、長江在古代,人們都是以舟船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橋樑很少出現,這是河流氣候、地形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的後果,

大多數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老百姓,一直堅信歷史上黃河曾經有一座“神橋”存在,

不過在黃河鐵牛成功發掘之前,這一切還都存在於傳說和典籍中。

翻閱古籍史料,基本可以肯定老百姓口中的這座“神橋”,就是古代世界最長的跨河大橋——蒲津橋。它位於蒲津渡一帶,在古時候這一地區異常繁榮發達,而且在唐代的時候發展為了北方的交通樞紐,很多南方的物資就是從這裡進入中原的。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2、跨河大橋的源頭

當年樊旺林帶著隊伍尋找鐵牛的時候,從史書記載和老百姓口口相傳之事中,基本鎖定了大體的位置,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功找到,並且在原地建設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珍貴的文物,為什麼不被拉回到博物館裡進行保護呢?反而繼續讓它們在戶外接受風吹日曬?更令人驚訝的是,金屬在水流中長期浸泡是會被腐蝕的,但是在河裡沉睡數個世紀的鐵牛,打撈上來卻完好無損,甚至表面依舊光亮如新,這是什麼原因?

想要了解真相,還要從蒲津橋的建造說起,隋唐時期蒲津渡發展為中原商貿重鎮,

為了方便貨物更好更快的流入到都城長安中,朝廷決定建造跨河大橋蒲津橋。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1、體積和不鏽之謎

對於新橋的建造,當時的官員和工匠們設計了很多方案,為了不讓黃河結冰以及汛情影響到橋樑,充分利用了兩岸的高地,其中的關鍵在於兩邊的橋基。

經過精密的測量計算,加上融入古人們比較熱衷的五行學說,最終確定在兩岸打造八隻鐵牛和八個鐵人,並且配上兩座鐵山和七根鐵柱,共同作為橋樑的根基。

後來科學家對黃河鐵牛進行過深入研究,發現每一隻都有近2米高,寬1米半,重量為30噸,如果算上底座和鐵柱,總重量就到了70噸,

這樣算下來,8只鐵牛就有560噸,

按照唐朝的產鐵量,鍛造8只鐵牛用鐵量佔到了唐朝一年總產鐵量的8成,所以說,這絕對是唐朝的“第一工程”。

根據研究發現,隨著黃河改道、朝代的更迭以及長安腹地的沒落,慢慢地蒲津橋也就被荒廢了,一直到明朝典籍中,對這座大橋還有稍許記載,明朝中後期到清朝,由於黃河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鐵牛也就沉入了河底。

至於為什麼不生鏽,這就和黃河水裡含沙量過高有關

,大量泥沙對鐵牛表面有很好的打磨作用,因此並不會生鏽。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2、不陳設與為何是牛之謎

還有兩個問題困擾了很多朋友,一個是為什麼不對發掘的鐵牛進行保護,另一個是“鎮河神獸”為什麼選擇牛這種動物。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鐵牛的體積和重量上面已經說過了,如何保護在當時是個很大的難題。

首先,如此巨大的文物,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地方進行安置,而且整個移動的過程異常艱難,

因此專家認為陳列在黃河岸邊是比較合適的。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選擇牛這種動物作為“鎮河神獸”呢?大慧覺得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五行學說對古人思想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力巨大,而這個學說又是以古人對大自然、科學技術,以及人文理論進行觀察和理解總結融合出來的。

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大鐵牛,而不用別的動物有何玄機

綜上所述,牛就成為了“鎮河神獸”的最佳選擇,換言之,簡簡單單的一頭鐵牛,寓意是十分深遠的,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