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的分散式雲

"激進"的分散式雲

作者 | 王德清

出品 | 雷鋒網產業組

從2006年8月AWS對外提供亞馬遜彈性雲至今,全球雲計算市場已經走過近十五個年頭。

國內如果要以2010年阿里雲對外公測算起,也已經發展到了第十一個年頭了。

隨著雲計算相關技術的不斷髮展,上雲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但對於如何上雲?要上什麼樣的雲?則是業界當前討論的重點。

就在爭議之下,專有云、邊緣雲、混合雲等各種形態的雲出現在人們眼前,有的是雲服務商根據企業需求所推出的,有的則是基於雲服務商對於未來雲計算行業的洞察。

就在近期,分散式雲作為雲計算未來的形態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隨後,部分雲廠商開始佈道,紛紛釋出了分散式云云產品,以及生態計劃。

分散式雲成功引起了雲服務商的新一輪混戰,對於雲服務商而言,似乎誰先能夠搶佔了分散式雲的高地,誰就掌握了未來數字化轉型的話語權。

但對於很多人而言,分散式雲又為何物?是否會成為雲計算未來的形態?則又成為了新的疑惑。

對於分散式雲概念的起源,業界公認來自於Gartne 釋出的2020十大技術趨勢之一,在2021年,又再次被列為Gartner戰略技術趨勢。

對於分散式雲,Gartner給出的定義是:將公有云服務(通常包括必要的硬體和軟體)分佈到不同的物理位置(即邊緣),而服務的所有權、運營、治理、更新和發展仍然由原始公有云提供商負責。

相比於公有云,分散式雲則擁有更低的時延,並可以讓資料駐留本地,相比於私有云,分散式雲則能夠進一步降低資料成本。

為什麼分散式雲會被連續兩年列為戰略技術趨勢呢?

Gartner認為,在混合雲以及混合IT中雲價值主張並未實現,而這個價值主張說的是什麼呢?利用雲的資源實現降低成本,同時減少運營成本,而私有云、混合雲以及混合IT都無法達成這個效果。(請記住這個主張)

而分散式雲的特點就在於在近源交付公有云資源,而運維依舊是雲服務商負責,讓客戶在本地享有和公有云(集中式部署)同等的服務。

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超過50%的組織將在其選擇的地點使用分散式雲,從而實現轉型業務模式。

看到這裡,有的讀者會產生疑問,分散式與不就是邊緣計算加上公有云的模式嘛?

分散式雲到底有什麼不同?

對此 Gartner 高階研究總監吳濤對雷鋒網表示:“分散式雲事實上就是公有云以及邊緣智慧融合起來的新概念。“之所以再提出一個分散式雲的概念,在其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轉型需要雲網邊端更加融合。

雲計算帶來了分散式計算,而分散式雲則讓雲計算也走向了分散式,從而也可以理解為:分散式雲=公有云 本地雲 私有云 邊緣雲。其核心就是,讓公有云的全棧paas能力延伸到使用者所需的地方,既降低使用者的IT成本,也能讓使用者使用到公有云上完善的paas能力。

"激進"的分散式雲

分散式雲形態圖 圖源:雷鋒網制

就如上圖所示,分散式雲的將雲計算的節點部署到了離使用者更近的地方。

Gartner對此也進行了定義:“這些節點是計算、儲存和網路基礎設施的部署,就像公有云區域的擴充套件。雲客戶可以根據需要使用這些節點的公有云服務,使用與他們在通用區域中使用的相同的控制平面和介面。節點是分散式雲服務實際交付的位置,即使該節點可能與供應商最近的通用區域有關聯關係。”

圖中的核心節點其實就是現在公有云的資料中心;熱點區域節點則是部署在對於雲計算需求的區域,可以是省市,也可以是城市群;而企業本地節點則部署在企業內部,這其中分為企業專屬節點和邊緣節點。專屬節點是單個組織自己使用的,可以等同於我們所說的私有云,邊緣節點則可以與附近的企業共用,共攤用雲成本;AIoT邊緣節點則直接部署在企業業務現場,不僅提供低時延的服務,同時也提供了全棧的雲PAAS能力。

這些雲雖然分佈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但透過一致的雲架構和一張打通的雲網絡,可以實現各業務系統基於內網互通;透過統一的架構、服務規格和API,可以使企業開發者一次開發驗證、即可在各類環境中執行,實現高效的業務複製和迭代。

同時也能讓企業處於統一的IT治理框架,包括使用者認證授權、企業專案管理、資源配額管理、自動化部署工具、運維監控、費用結算工具等能力集,讓企業對多層次組織架構做到全域性統一治理、以及策略化的向下授權,並實現分權分域的區域性自治。

而這與混合雲又有什麼區別呢?

混合雲主要是私有云 公有云的模式,一些使用者會將一些冷資料或者是邊緣業務部署在公用雲上,而核心資料以及核心業務部署在私有云上。而私有云則是需要使用者自行購買伺服器和儲存,在此之上在部署所需的paas平臺,對於伺服器的運維,採用自行運維或者是託管的模式,整體下來,使用者的成本仍舊很高。

而分散式雲的所有節點,則仍是由雲服務商來負責,企業不在需要自行購買伺服器和儲存搭建私有云環境,同時也能夠呼叫公有云上全棧的paas能力,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用雲的成本。

分散式雲比私有云更安全嘛?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指出:未來,雲計算仍將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進入普惠發展期。同時指出在這一時期,分散式雲將成為雲計算新的形態。

在雷鋒網看來,對於分散式雲是否是雲計算未來的形態,實際上這就是產業界一直討論的問題:私有云和公有云到底誰的真正的雲計算。

對於私有云,在曾經佔據私有云市場行業份額第一的華為看來,傳統的私有云本質上仍然是傳統IT交付模式下的產物,分散式是以雲服務為交付模式的。兩者的差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激進"的分散式雲

顯然,從上圖各個維度比較來看,分散式雲相比於私有云都更加有優勢,而這其中的核心,分散式雲的安全性比私有云相比又是如何的呢?

已對外發布分散式雲服務的華為雲對雷鋒網表示,對於金融交易所、銀行、創新藥研發、能源網際網路等資料安全效能比較高的行業,可以為其提供全棧專屬分散式雲,其資料仍可駐留在本地,同時,分散式雲也具備公有云的容災特性,相比與私有云也會更加安全。在此基礎之上,分散式也可大大降低資料成本。

可見的是,在國外,公有云已經正在成為企業上雲的首選,NASA、Capital One已經成為AWS的客戶,花旗、高盛等大投行在與谷歌雲嘗試合作,已經有超過100家政府部門的開始用AWS的AWS GovCloud。

而在國內,不僅僅華為,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浪潮雲等雲服務商也都有分散式雲技術和產品,因此對於中國企業使用者而言,分散式雲將會成為中國企業接下來上雲的首選項嘛?

上雲不只是一道技術選擇題

單機 - >資料中心 - >雲平臺 - >分散式雲平臺。

單從技術層面而言,這是計算模型發展的技術路徑,而從上面對比也可以看出,分散式雲確實要比私有云等具備更多的優勢,但是這會成為企業選擇分散式雲的理由嗎?

“目前公有云與私有云廠商都在提供混合雲服務,但不同的雲廠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底層架構設計是不一樣的,因此公私切換中存在很多問題。未來隨著時間推移及技術發展,公有云的安全性、穩定性與價格優勢會愈發明顯,企業客戶最終還是會倒向公有云。”

而在另一位行業分析師對雷鋒網表示到:“目前,很多公司的IT支出預算其實已經加入了伺服器,儲存等IT基礎設施採購成本了,從資料安全形度出發,大多數企業仍舊還是會選擇建設私有云的方式。”

在其看來,前幾年公有云和私有云之爭,行業給出的最終答案是混合雲,雖然目前公有云和私有云還無法實現自由切換,但一些廠商也都以此為方向去推動技術發展了,雖然混合雲相比於分散式雲來說會降低企業IT基礎設施,但為了資料的安全性和核心業務的穩定性,企業還是願意為此多付出一些成本的。

而在其他行業分析師看來,分散式雲還可能會讓企業與一家公有云廠商捆綁的過於緊密,這與當前市場所需求的多雲部署是背道而馳的。

“而這也避免雲服務商出現宕機,而影響企業業務的正常運轉。”

"激進"的分散式雲

圖源:國金證券《2020年雲計算行業研究報告》

同樣在國金證券釋出的《2020年雲計算行業研究報告》中也表示,混合雲與多雲部署成為迎合市場需求的必然選擇。混合雲兼顧敏捷與安全, 既能獲取公有云服務的計算資源、降低計算和運維成本,又能將核心業務與資料在本地部署,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仍是規模化企業的首選策略。多雲部署有效避免因某一家雲服務商出現事故而影響企業自身業務。

“上雲,對於很多企業就根本不是一道單純的技術選擇題,因此從目前來看,分散式雲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被行業所接受。”

吳濤對雷鋒網表示到:“分散式雲並非是完全可以取代混合雲的,企業使用者上雲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業務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雲服務。”

雲服務商重倉分散式雲的背後?

對於企業是否會選擇分散式雲的難點,此前釋出分散式雲的華為雲也清楚在組織和業務維度都面臨巨大挑戰:

從組織角度來看,企業往往有層次複雜的組織架構,內部存在研發、財務、製造、供應鏈等不同部門,對於大集團,其下又有多個子公司,各級組織的業務目標和節奏、投資決策、管控要求,都存在明顯差異;

在場景角度上,不同的業務場景對於業務訪問時延、資料合規性要求、業務容量和彈性、成本約束等,也都存在差異;

從企業當前IT環境來看,當前典型企業大多存在七國八制、多種技術棧林立,這就導致企業中的開發者開發、升級應用的適配工作量很大;

此外,從全域性資源檢視來看,如何做到既滿足業務需求,又實現資源的統籌利用、降低浪費,並最終實現經濟性的規劃和投資,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為此華為云為何又會轉身開始研發分散式雲呢?

"激進"的分散式雲

華為雲釋出的分散式雲產品組合

2020年5月,有訊息爆出“華為雲要放棄私有云”,而後華為雲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私有云業務相比兩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客戶需要的服務是穩態的,可以用軟體打包交付,近兩年數字化程序加速,新技術層出不窮,網際網路驅動業務變化,客戶需要的新特性很難用軟體包一年升一次級的模式完成。

對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雲計算是最低效的業務,對華為來說,私有云比公有云還要低效,華為沒有理由不向上一步。

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雲如今已經成為了華為內部最重要的一個業務板塊,不同於其他業務的是,雲計算是需要雲服務商超前佈局的,顯然對於要大力發展公有云業務的華為雲來說是需要進行超前佈局的。

而根據頭部雲計算廠商的技術演進來看,分散式雲計算必然是雲計算未來發展的方向,而這也正好合想要做“大生意”華為雲的胃口。

就在日前,浪潮雲也釋出了“分散式雲 ”的行動計劃,不同於華為雲的是,浪潮雲釋出的分散式雲重點面向在數字政府和工業網際網路2大重點領域。

"激進"的分散式雲

浪潮雲釋出的分散式雲

同華為發展雲業務相似,據浪潮雲對外界的解釋,浪潮雲於2013年開始發力政務雲業務(在山東),現在我們所說的浪潮雲則成立於2015年3月,從規模而言,浪潮雲僅在政務雲領域佔據著優勢,但在私有云以及公有云領域則仍未擠進行業前列。

與此同時,雲計算市場激戰正酣,公有云廠商紛紛發力佈局私有云以及政務雲,華為雲也已開始重倉公有云,浪潮雲還想保住現今的地位或者更進一步則必須轉型。

顯然,分散式雲既可以發揮浪潮雲在政務雲領域的優勢,又帶動其公有云業務,對浪潮雲則又何樂而不為呢?

分散式雲任重道遠

隨著雲計算相關技術的不斷髮展,企業上雲的意願正在逐漸加強,對於網際網路企業而言,其很多業務都是基於雲上的,並且上雲的意願也很強烈,這一部分的使用者大多也都被頭部雲服務商分的差不多了。

真正難啃的骨頭是哪些傳統的政企使用者,混合雲的出現也正是為了讓這些政企使用者能夠逐漸的接納公有云,相信公有云的安全性、便利性。

但在雷鋒網多次實地探訪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政企客戶當前的選擇還是私有云,對於混合雲接納程度很低,甚至也表示,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考慮混合雲的模式,而這也就更不用提公有云了。

對於分散式雲來說,其核心也是公有云,政企使用者對其所能接受程度可想而知。而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分散式雲現今仍處於雲服務商佈道期,並未產生規模,因此對於使用者上雲成本,一段時間內並不一定會降低企業使用者的IT成本。

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主持建設的資料中心多為地方性的雲服務節點,在資料不出省的主張下,未來能否與公有云的中心節點以及企業節點進行互聯互通,仍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

對此,吳濤對雷鋒網表示到:“但對於雲廠商而言,是需要對於先進的技術提前進行佈局,同時也要和部分行業使用者先試先行,打造出樣板,共同推動技術的向前發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