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黑洞是宇宙中一種常見的天體,是超大質量恆星的最終歸宿。

從黑洞的質量來劃分,黑洞可分為恆星級黑洞和星系級黑洞,而恆星級黑洞大多是由大質量的恆星坍縮而來的。大質量的恆星的壽命非常短暫,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上的氫核聚變就越劇烈,燃料消耗得就更快,當這些恆星的燃料消耗殆盡之後,便會透過一次耀眼的超新星爆發坍縮為一個黑洞。

黑洞擁有無限的密度和極高的質量,這就決定了任何物體只要進入到黑洞一定距離之內,就會被黑洞無情的吞噬,而被吞噬的物體在進入黑洞之前就已經被黑洞強大的引力拉扯撕碎了。當物體墜入黑洞,便陷入了永恆的黑暗,沒有物體可以從黑洞中逃逸而出,黑洞的逃逸速度遠超光速,所以就連光也無法從黑洞之內逃出。

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黑洞本身不發光,而其又不能反射光,所有進入黑洞的光都無法再次逃出,這就是說黑洞是不可見的。

一個物體能夠被看到,要麼是這個物體本身可以發光,要麼是這個物體可以反射光,當照射到物體上的光透過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的時候,物體的影像便被我們所知了。但是黑洞不反射光,所以也就沒有任何辦法能夠看到黑洞的實體。

那麼人類是如何用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原始的觀測手段發現黑洞存在的呢?如果一個黑洞獨立存在,那麼我們可能永遠沒有辦法發現它,但是當它開始吃東西的時候,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目前在銀河系中已經被發現的黑洞大約有60多個,這些黑洞之所能夠被發現就是因為在這些黑洞周圍還存在著其它的天體。

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一個黑洞是否容易被觀測到,與黑洞周圍的天體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麒麟座V616,這個黑洞距離地球約2800光年,可謂是非常遙遠,而我們卻可以很容易發現它,就是因為在它的附近存在著恆星。黑洞強大的引力將附近的恆星牢牢束縛,恆星上的氣體因為黑洞引力的關係而不斷被吸引到黑洞周圍,在黑洞強大引力的撕扯下在黑洞的周圍形成了吸積盤,這些物質在被撕碎壓縮的過程中會釋放巨大的能量,X射線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被釋放出來的,而我們也是透過這一點才能夠觀測到黑洞的存在。

所以,嚴格上來講,說觀測到了黑洞,實際上只是觀測到了黑洞明亮的吸積盤而已。在銀河系已知的60多個黑洞裡,麒麟座V616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但其絕不是宇宙中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

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因為相比60個已知的銀河系黑洞而言,不可見的黑洞數量更加龐大。

黑洞不發光、不反射光,所以如果一個黑洞的周圍沒有任何天體,那麼其也就不會有可見的吸積盤,那麼這個黑洞就完全是不可觀測的。仰望星空,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宇宙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天體,但實際上宇宙是一個非常非常空曠的地方,恆星之間的間隔動輒就是幾光年、十幾光年,甚至是上百上千光年,所以一個黑洞飄蕩在宇宙空間之中,周圍沒有任何天體物質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而對於這樣的黑洞,我們根本無法發現它。

黑洞是大質量恆星的死亡形態,所以宇宙間的黑洞還會不斷增多,當黑洞周圍的物質全部被吞噬殆盡之後,其就會變為一個真正不可見的黑洞。

銀河系已發現60多個黑洞,未被發現的更多,它們很善於隱藏自己

正是由於黑洞的不可見,所以也就顯得十分危險。

假設一個黑洞飄蕩在距離我們百光年以外的位置,那麼它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影響,只要它的周圍沒有大量的物質存在,我們也不可能發現它,直到它離我們越來越近,近到足以吞噬掉太陽系的時候,我們才能知曉它的存在。

宇宙間除了由大質量恆星所形成的恆星級黑洞之外,還有更大的星系級黑洞,這些黑洞通常質量巨大,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被這樣的一個星系級黑洞支配著,它就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系級黑洞通常形成於宇宙誕生之初,它強大的引力會導致大量天體圍繞其執行,而這些天體所產生的引力又會進一步影響到外圍的天體,從而帶動整個星系運轉起來,而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系就是在圍繞以人馬座a*為核心的銀心執行,而我們距離銀心非常遙遠,太陽系與銀心的距離大約在25000光年到28000光年之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