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作者:Kinki

7月底,海康威視釋出了2021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收339億元,同比增長39。7%;淨利潤64。8億元,同比增長40。2%;僅毛利率輕微下滑,但仍高達46。3%,屬於公司歷史上較高水平。

從2019H1至今年H1,海康威視的年均複合增速約為19%,在營利雙增,業績拋離對手的前提下,海康威視未來的目標和市場,又將瞄準哪裡?

“安防大哥”海康威視,

早已轉身

成立於2001年的海康威視,最早是從影片壓縮板卡做起的,早在90年代,創始人胡揚忠便嗅到數字監控的巨大潛力,帶領研發小組從數碼監控的核心產品視音訊壓縮卡入手,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

成立之初,海康威視推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影片壓縮板卡和嵌入式網路硬碟錄影機兩大類產品,抓住了安防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機會,迅速崛起。從04年的資料來看,其當時的影片壓縮板卡銷量已佔國內市場份額的60%以上,品牌效應初步形成。

2010年,海康威視正式登陸A股市場,成為“安防第一股”。隨著過去十年我國安防市場的穩步增長,海康威視的營收也從2010年的36億元增長到去年的634億元,翻了近17倍。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海康威視並沒有一直滿足於“安防老大”這個定位,從2009年起,海康威視就開始逐步提出“從產品提供商向產品+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在其2015年年報中,海康威視首次強調“影片解決方案”這一概念,率先提出向“智慧化”發展的思路。

為什麼說海康威視一直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因為其在行業發展和轉型的路上,總是能透過技術創新精準踩在了每個轉型的節點上,循序漸進實現“智慧化”蛻變。

2016年年報中,海康威視明確提到了大資料,指出要面向全球提供安防、視覺化管理和大資料服務。17年是海康威視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年,在海康威視當年的定位中,明確為“以影片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並首次提出了AI Cloud框架,給出瞭如何整合和利用AI來實現“解決方案”的思路。

簡單來說,AI Cloud架構由邊緣節點、邊緣域和雲中心三個層級構成:邊緣節點側重多維感知資料採集和前端智慧處理;邊緣域側重感知資料匯聚、儲存、處理和智慧應用;而云中心側重業務資料融合及大資料多維分析應用。

這個框架的思路是“雲邊結合”,意思是資料可以在邊緣域(如攝像機)上解決,而不用全部往雲中心傳輸解決,實現“按需匯聚”,這個框架思路的提出,能有效賦能各行業實現智慧化轉型。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以安防行業作為起點,海康威視經歷了數字化、網路化到智慧化的轉變,而今已聚焦於綜合安防、大資料服務和智慧業務,成為智慧物聯網和大資料服務提供商。

海康威視是如何走向“智慧化”的?

當談及安防業務時,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政府部門所使用的資料識別系統,比如像大多電視劇裡的場景,公安在一段影片能迅速找到肇事車輛或者逃逸人員。

但實際上,正如上文海康威視對自己業務的介紹,它早就已經走出“政府服務”,邁向社會普羅大眾了。2018年,海康啟動業務架構的變革重組,重新組織整合資源,將國內業務分為PBG、EBG、SMBG三個業務群。

分別是以傳統公安、交通、司法三個事業部為基礎組建,以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務為主的PBG;以傳統金融、能源、樓宇、文教衛四個事業部為基礎組建,以大型企業市場服務為主的EBG;以及以中小型企業市場服務為主的SMBG。

在攝像監控誕生之初,當我們談及攝像頭在物聯網中的應用時,更多還是將海康威視這類攝像頭當成感測器,即便是一個帶有人臉識別的攝像頭,其在物聯網當中,也僅僅是一個可以記錄人臉資料的攝像頭,很難展開更多應用。

但隨著海康威視在19年提出“物信融合”的資料架構之後,攝像頭感知的各種物聯網資訊和資料,就有了更大的用途。在“物信融合”的概念裡,物聯網裡面的資料,可以跟資訊網裡面的資料打通進行融合應用。

如果沒有“物信融合”,一般企業採集大量的影片資料,其實用途不大,因為企業往往很難投入大量的人力來進行資料比對,相比較而言,自然是政府機構才會有這樣的人力物力。但有了“物信融合”之後,這些影片資料在企業裡的應用場景就更豐富了。

假設某生產車間需要所有員工都佩戴口罩,如何使用機器來完成這個任務?透過海康威視的AI平臺,只要先提供一定數量佩戴跟不佩戴口罩的照片,讓機器來不斷學習,提高識別能力,最終平臺就能形成一個“自動識別有沒有戴口罩”的功能模組。

接下來,企業只需要將攝像頭拍攝到的資訊,跟企業資訊網裡的員工資訊進行比對,檢查員工有沒有戴口罩這件事,就能透過機器來自動完成了。

目前來看,EBG業務正逐漸成為海康威視有力的增長曲線。在今年的半年報中,PBG的收入為77。17億元,EBG的收入為72。19億元,兩者已經非常接近。

除此以外,SMBG的收入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同比增長了105。8%,達61。74億元,跟PBG和EBG之間的差距已經非常小。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事實上,隨著政府市場的專案放緩與行業市場的興起,目前行業市場增速已經超過了政府市場,這也是為何近年海康威視的EBG和SMBG業務高速增長的原因。

整體來看,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是市場的未來方向,從社會經濟態勢來看,目前國內數字經濟的規模及其在GDP中的佔比均持續提升,產業需要透過數字化革新來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因而催生了更多對如海康威視這類的智慧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康威視在EBG和SMBG兩個業務群上的增長空間仍然很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完成TOB的突圍之後,海康威視便會迎來天花板,因為,其在TOC端的發展也在穩步有序推進。

目前,海康威視的智慧家居分拆上市的申請已獲受理,在半年報中,螢石智慧家居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58。7%。

對於智慧家居市場的未來發展,Strategy Analytics指出,2021年國內市場將增長至620億美元,未來將以15%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在2025年有望實現超人民幣6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消費者對各種智慧裝置保持強勁的需求,對於智慧家居廠商來說,釋放出新一輪發展紅利。

可見,無論是從業務線還是產品線來看,海康威視的成長早已擺脫對安防業務的單一依賴,實現創新業務的多點開花。

在海康威視的半年報中,以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為主的創新業務板塊營收55。78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16。46%,同比增長122。18%,雖然比例還不大,但增長速度驚人,這也意味著,海康威視確實已順利轉型,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了。

海康威視的護城河,是否足夠牢固?

無論從海康威視近年來的營收和利潤增速,還是近年財報中透露的業務板塊發展狀況,可以說,其發展非常穩健,特別是半年報中創新業務的高速發展,直接體現的是其機器視覺技術的延展實力,意味著其能在未來的AI時代競爭中具有先發優勢。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那麼,海康威視的這份實力,在未來會不會被顛覆?我們不妨先看看其“護城河”到底有多深?

首先,是海康威視在發展歷史中打磨出來的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早在2010年上市之初,海康威視在安防領域就已有領先的市場優勢,約佔全球市場1/3的市場份額,而此時其客戶主要是公共的安防專案,體量較大,因此,其在供應鏈和研發攤薄上產生了明顯成本優勢。

將安防行業的老大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的毛利率做一個對比,可見,海康威視在毛利率和淨利率上大幅領先於大華股份,也說明了海康在成本費用管控上有更大的優勢。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其次,是技術優勢。在這裡提到的技術優勢,其實不僅指AI本身的技術,單就這一技術而言,不同廠商透過加大研發投入,深度學習,其實是有追趕能力的。

而海康威視之所以能夠拉開和其它廠商之間差距, 原因在於它的 “落地能力”,作為一個解決方案提供商,能否真切為客戶解決麻煩,才是關鍵。

要能面向客戶,提供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方案和產品,這就要求海康威視從硬體到軟體到系統到平臺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彼此配合,並提供領先於行業的技術和方案,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海康威視要保持優勢,也就必須不斷累積各項技術,就像一位長跑冠軍,在漫長的比賽中,耐力、爆發力和心理素質,缺一不可。

邏輯上來說,場景化,工程化,產品化的演算法是強者越強的,新入者幾乎不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除非付出巨大的成本來覆蓋所有場景。

光就這兩點來看,海康威視的“護城河”確實不容小覷,但儘管如此,海康威視也仍需保留著“危機感”。

其一,是在海康威視半年報中被提到的“技術迭代”風險,當然,作為一家技術公司,技術是其賴以為生的根本,單從海康威視積極發展其它創新業務的動作來看,公司可能比投資者更在意這件事情。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截止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為38。78億元,研發費用率仍在進一步提高。

多點開花的海康威視,憑何實現"智慧躍級"?

其二,是國際形勢帶來的“晶片危機”,當然,關於這一點,並不僅是海康威視一家公司,而是整個電子行業都得面臨的問題。

總經理胡揚忠在2020年度股東大會上曾表示,海康威視在過去2年均保持高庫存的政策,得以緩解部分“晶片危機”的影響,同時獲得更長的過渡時間,除此以外,海康威視還有來自華為海思等國內晶片供應商。

不過,隨著華為宣佈進入安防領域,在晶片供應上,或可能給海康威視帶來一定的影響,市場也在猜測,華為是否會透過晶片遏制海康的發展。

就目前的資訊來看,華為進入安防領域,,採用的是生態系統的玩法,可以邀請不同的合作廠商共同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模式能高效聚合各方的資源,利於自身的壯大。從公開資料來看,華為雲去年總中標專案的金額接近50億元,當中華為機器視覺將參與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專案建設,不過就這個數字跟海康威視去年600多億的營收相比,差距還是有的。

另一方面,正是得益於海康、大華等天量級的訂單需求,才帶動了華為海思的不斷升級迭代,僅為了其中一個安防業務板塊,華為也實在沒必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再者,對於晶片,海康威視也早有自己的佈局,透過與富翰微、聯芸科技合作,來大力發展生產SSD晶片,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華為的影響始終是有限的。

綜合來看,海康威視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有足夠深的規模和技術“護城河”,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優秀的經營效率,讓其始終保有領先的毛利率和盈利空間,而其及時的轉身和對創新領域的探索,足以說明公司仍有充分的成長空間。

對於海康威視接下來在“智慧化”上的發展,相信有一定的挑戰,但仍值得期待!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