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塘鎮淤泥中,發現“謎”樣木疙瘩,專家說:它是少見的宋朝木錨

在浙江省定塘鎮中坭村內的淤泥中,當地農民偶然發現一個奇怪的木疙瘩,後經過專家鑑定得知,它是一件非常罕見的船用木錨。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定塘鎮,位於浙江省象山縣中南部,東鄰石浦鎮,南連曉塘鄉,西瀕嶽井洋,北接新橋鎮。作為浙江寧波小鎮,定塘鎮僅擁有耕地3。13萬畝,但卻坐擁全縣最大的平原水庫——大塘河水庫貫穿全鎮,境內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十分適合居住。定塘鎮內的中坭村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該村內河流縱橫交錯、水網如織,南鄰大塘港地區,在古代宋元時期,是一個水運非常繁華之地,不少來往客商的船隻都於此處落腳休息。隨著近年來的開發與改革,中坭村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藉助綠色發展的形勢,讓當地村民嚐到了致富的滋味。

古人云“水無常勢”,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主要河流紛紛改道,致使中坭村的許多河流流速放緩,不少河道都變成了土質肥沃的農田,便於農民們耕種。當地農民響應國家政策,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中尋找希望,播撒下安居樂業的種子。在一次犁田活動中,一位農民偶然發現用於犁地的犁頭斷掉了一截,於是趕忙挖開田地,尋找撞斷犁頭的“罪魁禍首”。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挖出想象中的石頭,反倒將一塊漆黑的木頭挖了出來。

農民將黑木頭捧回家中仔細研究,發現去總長230釐米,高85釐米,厚36釐米,全身為黑色,在邊緣處存在斷茬,整體呈牛角狀。此事一度驚動了村裡,村民們對此眾說紛紜,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當地考古專家們聽到訊息後也迅速趕到,在對此物進行了簡單研究後,確定它是一件古代文物,當即命人將其運送至博物館展開進一步研究。

在博物館中,考古專家們對該文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清洗工作,並根據碳十四斷代的方式認定此物為宋元時代的船錨。談到這裡,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我們的認知中,船錨是在船隻靠岸時用於固定的器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超高的重量抓住河底淤泥。可是此錨是木頭製成,木頭的密度遠小於水,它如何能夠達到穩定船隻目的的呢?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介紹我們得知,原來此木錨並不是一般的木頭製成,它的質地居然是鐵力木。

鐵力木又名鐵梨木,它是一種鐵力木屬常綠喬木,主要分佈於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地也有它們的身影。鐵力木密度與硬度都較高,可以供軍工、造船、建築之用。考古專家提到,早在宋元時期,航海的漁民們便已發現了鐵力木的特性,當時的鐵器價格昂貴,窮苦漁民們沒有能力購買,因此以鐵力木雕刻成船錨作為鐵錨替代品。為了能夠讓鐵力木錨能發揮更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會在其外層包裹一層鐵皮,以此加重錨的重量,令其順利沉入水底。

在考古典籍中,古人曾多次提到鐵力木錨,但苦於沒有找到實物,考古專家們一直不敢下定論,如今鐵力木貓正式出土,終於讓此事有了定論。不得不說,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定塘鎮中坭村出土的鐵力木錨,對我國浙江船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在歷史研究過程中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船的歷史》王輝著 浙江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