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文 | 華商韜略 Noora

近兩年,由於美國針對華為實施的xin片制裁,讓xin片“卡脖子”困境成為中國舉國上下最關心的問題,而在化工領域,MDI(即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生產,也曾是一項被國外巨頭“卡脖子”的技術。

直到一家煙臺“皮革廠”的出現,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格局,還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MDI供應商。

它便是化工界的“華為”——萬華化學。

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物資匱乏,中國還是一個踩在布鞋上的國家,老百姓也渴望穿上皮鞋。

生產皮鞋需要聚氨酯,生產聚氨酯(PU)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原料便是MDI,但MDI生產過程中涉及苯、硝基苯、氫氣、氯氣、一氧化碳等幾十種原料進行化學反應,不僅原料無法長距離運輸,且生產工藝複雜,進入壁壘極高。

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MDI自上世紀30年代起源於德國後,長期被巴斯夫、陶氏、三井等歐美國家的化工巨頭緊握手中,嚴格禁止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售,尤其是中國。

為了實現中國老百姓的皮鞋夢,煙臺合成革廠(萬華化學前身)應運而生,在國家大力支援下從日本引進3套合成革生產裝置,耗費4.6億元,相當於我國當年總財政收入的千分之四,並同意日本10年內不在國際市場銷售MDI產品。

這套被寄予厚望的生產線,採用的卻是日本早已淘汰的技術,相當於國際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裝置也已老化,年產不足一萬噸,更糟的是,在第四年這套裝置三天兩頭罷工,更新生產裝置迫在眉睫。

但國際化工巨頭擔心技術洩密,禁止所有企業向萬華出售相關生產裝置,屢遭碰壁的萬華就想到“用市場換技術”。

上世紀80年代末,一家跨國公司丟擲了“橄欖枝”,提出如果萬華能提供中國市場調研報告就考慮合作,結果在拿到萬華全體市場銷售人員耗時半年,花費數百萬完成的調研報告後,不僅拂袖而去還宣佈自己將在中國建廠。

更屈辱的是,當萬華一行人受邀來到這家公司參觀時,想近距離看一眼生產裝置卻遭到了外方人員的拒絕和呵斥。

技術的咽喉,就這麼被外資牢牢扼制在手裡。

時任萬華分廠總工程師的丁建生意識到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引進不來的。“要想不被人卡脖子,就必須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MDI裝置!”

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然而,自主研發的道路走起來可沒那麼容易。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嚴格的技術封鎖,既缺乏可借鑑的相關資料,也沒有同行之間的交流探討,可謂是一窮二白。

但越是遇到困難,越是要迎難而上。

為了解裝置的生產原理,丁建生團隊把1噸重的老化裝置反覆拆裝,直到對幾十萬個零部件瞭如指掌;同時,缺乏人才的萬華與國內高校建立合作,定向培養大學生和研究生,就這樣,終於建立起一支十人的科研小隊。

完成對老裝置的“消化吸收”後,萬華進入全面技術開發階段。憑藉對行業前沿的準確把握,丁建生團隊率先利用計算機模擬MDI核心化學反應,並開發出國內首套MDI製造工藝技術軟體包,也正是該軟體包,讓接近報廢的MDI裝置成功復活。

在歷經一萬多次失敗後,丁建生團隊終於開發出連續縮合反應、連續多胺光氣化反應、粗MDI連續分離精製3大關鍵技術,併成功應用於工業化生產。這也意味中國成為繼德、美、英、日後第五個擁有MDI製造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

做鞋的“江南皮革廠”,怎麼就把中國破卡脖子的大事給辦了?

1999年萬華自主研發出年產2萬噸MDI製造技術,2000年至2003年又成功開發4萬噸/年、8萬噸/年、16萬噸/年的MDI製造技術,2010年成功投產世界單套規模能力最大的40萬噸/年MDI生產裝置,而這一切都是在那條原本不足1萬噸產能的生產線上實現的。

歷經40餘年的上下求索、砥礪奮進,萬華已實現從缺乏技術到技術強大再到技術創新,MDI產能超過國際巨頭巴斯夫,成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商。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