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說晚清巧匠徐壽

?人性是如此幽深複雜,千帆過盡,我變得什麼都能理解,也什麼都無法再相信。

我不僅擁有還專業,絕對是你解決問題的不二人選,我是[名字],歡迎大家。

學成文與武,貨與帝王家,讀書做官,功名傍身是很多人畢生的追求。這些人裡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失敗的原因有千個,成功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有著奔著一個目標堅持不換。有人空有野心,能力不行,有人一身本領,卻時運不濟,也有人行百里,半九十,沒有堅持下去。可能,很多人會對這第三種人沒有好感,覺得還未成功就想著放棄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有什麼作為。然而捨得之道本就很難說,魯迅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位人物也不簡單,徐壽,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徐壽是誰呢?單純瞭解一些歷史知識的人,或許不認識他,但是瞭解近代科學的朋友一定認識他。

近代歷史說晚清巧匠徐壽

徐壽在1818年出生,當時中國正處於嘉慶年,他在五歲的時候失去父親,家境困難。貧苦的家境給徐壽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封建社會沒有崩盤時,讀書入仕是改變人生最好的方式。可是無論徐壽怎麼努力,一直沒有考上,多次失敗的他醒悟了過來,因為他覺得即使有了功名利祿,也無法改變他的生活。大徹大悟以後的徐壽,再也不鑽牛角尖了,他開始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一直以來,他都對天文、地理、曆法、算術等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廣泛涉獵。經過不懈努力,他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下面就與大家一同進入徐壽的科學世界,感受這位科學大家一身的風采。

一,對中國近代化學的貢獻

徐壽對於化學非常的感興趣,在當時的科學界無人不知。他一下子就被化學知識深深的吸引住了。但是書裡面的內容總歸是有限的,徐壽對於裡面有限的內容總覺得不滿足,便開始自己製造實驗所用到的所有儀器。他所進行的化學實驗,多半是書本中沒有的,對化學濃厚的興趣激發著徐壽一步步的前進。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年的努力,終於讓徐壽在化學領域成就斐然,中國化學知識的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他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化學科學的奠基人,我國化學學科的建立與健全離不開他的艱辛努力。

二、中國造船業的開創者

徐壽不僅痴迷鑽研化學理論知識,對現實中的發明創造也有著莫大的興趣。到了咸豐年間,四十四歲的徐壽已經在科學界非常有名氣,在曾國藩的推薦下,徐壽成功進入了當時的安慶軍械所進行發明創造的研究。那時中國正在籌建自己的海軍部隊,對於造船業的發展格外重視,徐壽被委派到與之相關的部門進行工作。徐壽在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以後,順利的打造了中國的第一艘輪船。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艘輪船的技術還比較落後,而且無法與當時國外的輪船相提並論,但這艘輪船完全是由中國人自主研究的,對於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三,積極翻譯西方文獻

盛名在外,責任也在增大,對徐壽來說,同樣如此。徐壽在安慶軍械工作了五年,後又被曾國藩邀請到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進行工作,那時他已經將近五十。彼時徐壽已年近半百,完全可以享受安逸生活的他,卻做出更大的決定,只是掌握單純的技術製造方面的知識不行,還要鑽研事物的科學原理,從事物的本源去認知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於是,徐壽向曾國提出了進行翻譯西學的要求。在曾國藩的支援下徐壽組織建立了翻譯館。因為語言的限制,徐壽的翻譯工作開展起來非常的困難,可是這沒有阻擋住他的知識渴求。先後找來了幾位西方人,透過他們的解釋和教學,不斷克服語言障礙,最終完成了大量西學的翻譯工作。他翻譯的西學涉及很多領域,從聲學到化學再到光學以及電學等等,將大量西學引進中國。徐壽在經過西方翻譯的事情之後 ,名聲也非常的響亮,李鴻章多次對他做出來邀請,可是徐壽都進行一一拒絕。在李壽的觀念裡,這樣做會耽誤他的很多時間。十七年,徐壽一直奮鬥在翻譯工作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日本的很多學者因為受到了徐壽的影響,多次派了人員到上海,專門購買徐壽的有關資料帶回去研究,因此可見徐壽的能力有多麼強大。

四、籌建學校,傳播知識

到了晚年的徐壽,一直進行著非常翻譯工作,同時也在進行科學知識的散播。徐壽建立的多所學校中,專門進行知識的散播跟傳播。這所以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的書院雖然並不是一所正規的學校,但是為我國後來新式學堂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五,堅持科學理論與信念

從古至今,迷信一直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徐壽所生活的年代更是如此。人們的迷信,已經達到了癲狂的程度,在當時,堅持相信科學是一種完全反社會的觀念,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行。但徐壽在反對迷信的道路上並未退讓,他堅信科學,崇尚科學,推廣科學,尤其摒棄對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世間萬物皆有道,有自己的發展本源,格物方能致知,致知方能所得,我們應該不斷探索世界的未知,而不是用迷信的說法矇蔽前進的道路。徐壽的一生,都是追求科學的一生。他將自己的一聲獻給了科學,獻給了中國的科學發展,是一位舉人。他那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和為民族事業發展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目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