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這是我們的地質工作者們,在地層裡一層一層的敲出來的。”6月21日,在重慶秀山志留紀魚化石調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通氣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院朱敏這樣回憶袖珍邊城魚化石發掘過程。

重慶秀山志留紀魚化石調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底,秀山洪安邊城附近沿“川河蓋天路”發現了距今約4。23億年前、儲存完整的新屬種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

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是如何“浮出水面”的?上游新聞為你揭秘。

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一層一層地敲?

敲了3天才發現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朱敏介紹,“過去20年我們基本上在雲南曲靖做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停滯在4。2億年前。而研究需要不斷往前追溯,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位於重慶秀的山志留紀地層。”朱敏說。

重慶脊椎動物化石的最早記錄是秀山龍池鎮水源頭小溪組的無頜類秀山盾魚,上個世紀60年代由湖南省區域地質隊發現,但具體層位一直沒有得到確認。

機緣巧合下,朱敏團隊將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秀山,與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一道從川河蓋天路附近的村開始尋找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蹤跡。

“而我們的工具主要就是地質錘,和一雙發現的眼睛。”朱敏說,地質工作者們決心一層一層往上敲,直到敲出來為止。

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2019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團隊成員之一、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博士後李強等在秀山縣洪安鎮附近踏勘志留紀含魚地層時,在志留紀晚期的小溪組地層中意外發現了一塊完整對半開的有頜魚類化石。

“很幸運,敲了3天,就發現了這個大小隻有2釐米的化石。”朱敏說,而這一地層過去還未報道過完整的有頜魚類,自此秀山發現的袖珍邊城魚“浮出水面”,也使重慶躋身全球範圍內極少數發現全頜盾皮魚類化石的地區之列,(迄今僅2處)發現完整全頜盾皮魚類地區之列。

發現化石後,透過朱敏團隊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歷時兩年開展聯合調查,確認了秀山盾魚的層位,同時還將重慶含脊椎動物化石地層的最低層位從小溪組前推到溶溪組,時間上至少前推了1000萬年,大大豐富了志留紀魚化石的種類。

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魚長啥樣?長約4釐米,寬約1.5釐米

據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邊城魚化石長僅2釐米,活著時整條魚可能也只有約4釐米長,寬約1。5釐米。

雖然體型很小,但從頜骨和牙齒看,邊城魚可能是十分兇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環境內的其他小動物為食。“袖珍邊城魚”儲存了下頜和下頜齒,其具凸緣的下頜邊緣頜骨與全頜魚的邊緣頜骨十分相似,但其內側又有發達的口內葉,其上可見5個較大的圓錐狀齒,這些齒的生長和排列型式與其他盾皮魚類,特別是節甲魚類的齒突相似。

“袖珍邊城魚”的胸鰭和腹鰭難得完整儲存下來,這在早期魚類化石中非常罕見,進一步證明多數原始魚類的偶鰭都具有發達的肉質部分,而現代輻鰭魚類,特別是鯽魚、鱸魚之類真骨魚類的扇形透明魚鰭已非常特化。

揭秘!重慶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袖珍邊城魚化石是這樣“敲”出來的

有何意義?研究人類頜骨和牙齒演化的重要實證

朱敏介紹,這條全新的古魚與現代有頜脊椎動物起源密切相關,為頜與牙齒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實證。

而秀山志留紀魚類化石的發現是脊椎動物演化研究歷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有頜類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重要實證資料,將填補“從魚到人”演化譜系上的若干關鍵缺環。

朱敏介紹,邊城魚的頜骨比全頜魚和麒麟魚更為原始,代表了現代魚類頜骨及牙齒與原始的盾皮魚類之間新發現的一個過渡狀態,為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現代有頜類頜骨和牙齒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實證。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以本次發現為契機,深化與中科院古脊椎所、秀山縣繼續聯合開展發掘、研究與保護、利用工作,將秀山縣打造成“有頜魚類的故鄉”這一世界級的科學、文化名片,力爭探索出一條“科學+文化+旅遊”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上游新聞記者 王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