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高宗匹馬渡江都能保住半壁江山,崇禎卻不能?

為什麼宋高宗匹馬渡江都能保住半壁江山,崇禎卻不能?

如果從表面上看,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華北地區之外,南方還有大量的軍隊,尤其是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的軍隊,都還比較完整,規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機構,只要崇禎去坐鎮,就可以穩住局面,起碼保住半壁江山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宋高宗南渡時候所沒有的條件。

但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崇禎時期,外有後金,內有闖獻,折騰了很長時間,朝廷的權威就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後一次從襄陽出發,在攻佔洛陽之後,先北上進攻大同,然後再向東朝北京進攻,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尤其是掩護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沒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讓北京的西北門戶大開。

這就說明,這時候各地的軍隊已經不再忠於朝廷和崇禎了。各地的將領和官員們也都知道,明朝滅亡是早晚的事,他們在心理上早都已經不再忠於明朝和崇禎了,所以他們投降起來心理上毫無負擔。沒有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只有對誰投降的問題,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問題。所以,李自成來了,他們投降李自成,清軍來了,他們投降清軍,顯得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為什麼宋高宗匹馬渡江都能保住半壁江山,崇禎卻不能?

南方的明軍和官員也是這個狀態。比如沿江四鎮的將領們,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這種人,他們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財政負擔養起來的,目的是讓他們協助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但越到後來,他們就越是萬寇自重,在進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時候出工不出力,以儲存實力為首要目標,生怕自己的實力受損。

一開始,萬寇自重還只是因為他們怕真的沒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就沒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禎的心目中地位會下降。而到後來,這就是一種明朝的船還沒沉,老鼠都開始準備跳船的心態。因為他們都覺得明朝這條大船已經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實力,給自己準備後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一起殉葬。

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種普遍的狀態。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滅亡之前,蒙古反覆進攻襄陽,意義也就在這裡。因為襄陽這時候不僅是軍事和戰略上的要點,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陽,整個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個王朝的晚期都有這種把整個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軍事要點,一旦被攻破,就會全線崩潰。

為什麼宋高宗匹馬渡江都能保住半壁江山,崇禎卻不能?

襄陽被攻破,整個南宋就再未能組織其有效的抵抗。蒙古軍隊到達臨安城下的時候,南宋不僅已經軍隊沒有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官員也一樣,早都跑完了。謝太后召集文武官員商量對策,半天了也沒人來,謝太后就很沮喪的說,我家三百年來待士不薄,現在到了危難之際,居然沒有一個忠臣了。崇禎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這種場面。

而且,崇禎在北京就一直沒有處理好閹黨和東林黨黨爭的問題,才導致朝廷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他本人也被東林黨的輿論所綁架,結果李自成來了,那些口頭上的東林黨率先投降。這時候南方的情況也一樣,南京的官員們也仍然是分成閹黨和東林黨,而且都有各自的勢力和支持者。比如錢謙益,在當時算是江南文士領袖,也是東林黨領袖,也唱了很多高調,但清軍來了,他率先投降,別人還沒剃頭,他就先剃了。

每個朝代經歷了初期的創業期之後,既得利益階層就會開始逐步固化,並分化、重組、勾結、鬥爭,成為一個巨大的網路,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都包裹進去,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會演化成為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有些朝代發現了這些問題,試圖進行改革,基本上都失敗了,成功的極少。有些朝代發現了也無動於衷,繼續混吃等死。

為什麼宋高宗匹馬渡江都能保住半壁江山,崇禎卻不能?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動,最後就只能從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內部需要改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團,最後是金軍南下,打進開封,整個利益集團都變成了俘虜,新黨和舊黨都變成了金軍眼裡的肥豬。但也正是因為金軍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網路完全摧毀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個新的體系,來維持統治。

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區始終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結構和網路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較完整,內部改革是很難真正打破這個網路的。在這個意義上,就算是崇禎能夠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難打破南方當時的軍事和政治利益集團網路,反而有可能變成這些勢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軍先掃蕩一遍,徹底摧毀這個網路,崇禎再來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