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氣象觀測加一趟“早班車” 探秘“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

中新社酒泉7月5日電 題:為全球氣象觀測加一趟“早班車” 探秘“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

作者 陳溯

5日早晨,風雲三號E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顆“黎明星”被媒體稱為“代表著中國氣象衛星科技攀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具有開創新徵程的標誌性意義”。風雲三號E星究竟具備哪些創新價值?將給氣象監測和氣象預報帶來哪些全新的應用?

為全球氣象觀測加一趟“早班車” 探秘“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

一趟“早班車” 填補國際衛星領域空白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張鵬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由中國自主研製的風雲三號E星是國際上第一顆執行在晨昏軌道上的民用氣象衛星。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晨昏、上午、下午軌道三星組網氣象衛星的國家,填補了國際晨昏軌道氣象衛星技術空白。

據瞭解,現有全球組網觀測衛星,在每6個小時的數值氣象預報觀測資料同化時間窗內總有兩三條軌道的觀測空白區,無法提供全球覆蓋的大氣觀測資料,晨昏軌道衛星的加入,將填補這一空白。

“打個比方,以往全球氣象衛星的班車只有上午、下午的班次,現在增加了一趟‘早班車’,使氣象觀測資料更加全面。”中國氣象局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風雲三號E星與風雲三號C星、D星三星組網後,可每6小時為數值預報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蓋的資料,有效提高和改進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對完善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一顆“黎明星” 綜合預報能力提升

風雲三號E星克服了晨昏軌道衛星背陰和向陽面溫度梯度大的技術難題,裝載了11臺(套)先進的遙感儀器,在觀測通道、探測精度、光譜覆蓋連續性等三方面核心能力都有所突破,實現了風雲系列衛星首次主動遙感探測,可豐富常規氣象觀測匱乏的海洋觀測資料,提升海上氣象災害的預報能力。

此外,由於在清晨和傍晚“值班”,風雲三號E星能夠更精準地判識晨霧、火災等特殊時段的自然災害,探測全球夜間城市燈光狀況,進而間接反應城市經濟狀況。

楊軍表示,風雲三號E星將帶來綜合預報體系的提升,對臺風、強對流、極端天氣都有更強的監測能力。此外,在僅使用國產衛星情況下,風雲三號E星資料的使用預計可以延長預報時效約12小時,其設計壽命也由5年提升至8年,使衛星的應用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

為全球氣象觀測加一趟“早班車” 探秘“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

一座“監測站” 更好應對氣候變化

除了天氣預報綜合能力提升,風雲三號E星可實現對三維大氣、洋麵風場、夜間微光、太陽和電離層等多種要素的監測,綜合增強天氣氣候、大氣環境和空間天氣監測分析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

張鵬表示,風雲三號E星是極軌衛星,與靜止軌道衛星相比,極軌衛星的軌道低、搭載的儀器多,成像畫素高,其優勢體現在全要素的觀測能力,可以觀測到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各種要素,而大氣圈的溫度、溼度,陸表植被變化,海面風速,岩石圈的積雪、兩極極冰變化,都是體現氣候變化的要素。

“海洋、大氣、太陽都是氣候敏感的引數,也都可以透過風雲三號E星來獲得,這些豐富的觀測資料將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供科學依據。”楊軍表示。

未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3批還有三顆星待發,包括一顆首發的降水星,中國還將推動風雲四號微波衛星的執行,推動形成中國強大的氣象衛星觀測網,為民眾提供更好的保護,為天氣預報、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好支撐。(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