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清朝以及清朝以後的八旗子弟,一直把乾隆編修《四庫全書》當作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並因此沾沾自喜。但是據不完全統計,編修《四庫全書》期間,乾隆下令查禁從民間以“徵集”“借閱”為名騙來的一萬三千六百種十五萬冊圖書,還集中銷燬了七十餘萬部,另有一百七十餘種八萬塊印書雕版也被砸碎,這才叫“斷子絕孫絕後計”。

明朝宮廷史料和藏書,更是被銷燬了超過一千萬冊,以至於我們研究明朝,只能看矛盾錯漏百出的《明史》——僅張獻忠在四川“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一句,就能看出拖著小辮子的清朝官員撒謊不打草稿。

《四庫全書》變成了“四毀全書”:明朝正史銷燬,反對清朝的銷燬,開啟民智的銷燬,最後連能改變清朝命運的,也銷燬了。有人說乾隆銷燬了不止一本能改變清朝命運的有用之書,和珅和紀曉嵐是主要幫兇。但事實是果真如此嗎?乾隆是罪魁禍首毋庸置疑,和珅和紀曉嵐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還真值得商榷探究。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乾隆皇帝銷燬最多的,還真不是什麼稱霸氣為“蠻夷胡虜”的“反書”,而是兵書,因為他最怕的就是數量超過八旗子弟十倍百倍的中原百姓掌握軍事技能,那時候他引以為傲的弓馬騎射就會不堪一擊。八旗子弟都不大識字,要想讓他們學習古代軍事典籍專著,還不如讓他們看翻譯成滿語的《三國演義》。

就是在這種近乎瘋狂的“焚書”浪潮中,一本能改變清朝命運,避免晚清捱揍百年的重要典籍,也被乾隆下令扔進了火堆,而且下令不許私藏、翻印、研究。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軍器圖說》,因為其中有一句話惹惱了玻璃心的愛新覺羅·弘曆:“夷虜所最畏中國者,火器也。”

乾隆這就是瘌痢頭怕別人說光亮了:《軍器圖說》的作者畢懋康說的夷虜,指的是倭寇與紅毛海盜,乾隆的祖爺爺們在明朝眼裡是“建奴”而不是夷虜,因為往前推一百多年,他們還是明朝建州衛的中高階指揮官。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當然,《軍器圖說》只是能改變清朝命運的諸多圖書中的一種,如果有用的經典典籍被多留下幾本,清朝也不會被揍得那麼慘。

咱們今天之所以只說《軍器圖說》這一本,因為透過這本書我們知道,不但火藥是中國發明的,而且步槍也是中國發明的(火銃),就連比火繩槍領先一代的燧發槍,也是明朝人發明的,不過那時候叫“自生火銃”。

之所以說燧發槍由中國人發明,是因為歐洲出現燧發槍的時間,跟《軍器圖說》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而畢懋康將其理論化規範化並寫進專著,可見明軍應用燧發槍的時間要早於歐洲。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因為清朝從乾隆王朝開始禁止朝野研發新式火器,所以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清軍都是大刀長矛弓箭來對抗火槍大炮——乾隆某次“平叛”,用的居然是從地下挖出來的百年前的“康熙炮”。這種炮因為在荊州守城戰中建功,還被賜名“荊州炮”。

當荊州炮“大顯神威”嚇跑農民軍的時候,歐美已經廣泛裝備了後膛槍,比康熙皇帝小二十一歲的華盛頓,已經依靠後膛槍打贏了南北戰爭。

等到道光年間被列強壓著打,清廷這才想起《軍器圖說》,並且將這本書解禁後開始研究——這時候已經過去了二百五十年,當時領先於世界的火器,早已經成了明日黃花。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只注重弓箭長矛大刀片子的的清軍,不但被列強壓著打,甚至一開始也被太平軍按在地上摩擦。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紛紛上書叫苦:長毛火器,十倍百倍強於八旗、綠營、湘(淮)勇!

被打痛了的清廷這才想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已經落後三百年,迎頭趕上這種事,顢頇的八旗貴胄是做不來的,所以他們跟後來的阿三差不多:錢多人傻買買買。

因為人傻,所以再多的錢也只能買來殘次品,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更缺乏這方面的專家,所以一心想中飽私囊的八旗貴胄就成了歐美眼中的凱子和冤大頭——把落後一代的委員會步槍當毛瑟步槍採購了兩萬支,最後連人家淘汰的生產線都買回來了。

清之衰亡,始於乾隆,物質方面是他六次南巡花光了家底,文化方面是他編修《四庫全書》銷燬了先進科技與文化精華,只留下了禁錮思想的四書五經,弄得一幫讀書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知道研究“茴字的四種寫法”,而這些人透過科舉考試,居然登堂入室,成了“清廷棟樑”。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了:乾隆下令銷燬可能改變清朝命運的《軍器圖說》(這裡再強調一次,乾隆禁燬的有用之書不止一本,每一本都可能改變清朝落後捱打局面),和珅和紀曉嵐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呢?這時候我們要說:紀曉嵐雖然不太懂科技,但是他卻不背這個黑鍋,罪魁禍首是乾隆,第一幫兇正是清朝第一貪官和珅和大人。

紀曉嵐愛書如命,除了愛書,紀曉嵐還喜歡豬肉和女人,這些咱們就不去說了。作為一個對新奇事物極感興趣的文人,紀曉嵐主持編修《四庫全書》有點出工不出力的意思,因為他哪一本書也捨不得燒,所以編修工作拖拖拉拉,“徵集”民間藏書也手段溫柔。從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十年過去了,《四庫全書》還是個爛尾樓。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姓愛新覺羅的永瑢、永璇、永瑆等總裁官(紀曉嵐是在總裁官領導下的總纂官)因為屢次受乾隆責罵,就推出了當時的“第一能臣”和珅擔任總裁官:“賜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文淵閣提舉閣事、清字經館總裁。《清史稿·列傳一百六》”

大家看電視劇,以為紀曉嵐能把和珅耍得團團轉,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紀曉嵐的品級跟和珅有天壤之別,和珅要想收拾紀曉嵐,那就是分分鐘的事兒,都不用請示乾隆皇帝。

八旗子弟和珅連舉人都考不上,對中原文化了解也是有限,他忽悠只會寫打油詩的文藝青年弘曆還行,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典籍,他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讀者諸君可能不知道,和珅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國演義》和“四書五經”,而且還是朱熹的鐵桿粉絲。

書中一句話惹惱乾隆,這本書如果不被銷燬,弄否改變清朝命運?

雖然和珅分不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但是他知道怎麼討皇帝喜歡,知道怎樣工作能令皇帝滿意:可禁可不禁的,禁,燒可不燒的,燒!最後連自己看不懂的,也統統付之一炬。

在和珅“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的領導下,再用了不到三年,《四庫全書》就在典籍精華的灰燼堆裡冒了出來,併成為歷代小辮子津津樂道的“功績”。

“四庫出,典籍毀,國帑盡,清將亡”,清朝向著衰亡末路狂奔,一萬頭羊駝都拉不回來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