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發生在諸葛亮“三氣周瑜”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魯肅、劉備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魯)肅曰:“今奉吳侯鈞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皇叔已借住多時,未蒙見還。今既兩家結親,當看親情面上,早早交付。”玄德聞言,掩面大哭。肅驚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聲不絕。孔明從屏後出曰:“亮聽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緣故麼?”肅曰:“某實不知。”孔明曰:“有何難見?當初我主人借荊州時,許下取得西川便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我主人之弟,一般都是漢朝骨肉,若要興兵去取他城池時,恐被外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若不還時,於尊舅面上又不好看。事實兩難,因此淚出痛腸。”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孔明說罷,觸動玄德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魯肅勸曰:“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孔明曰:“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吳侯,再容幾時。”肅曰:“倘吳侯不從,如之奈何?”孔明曰:“吳侯既以親妹聘嫁皇叔,安得不從乎?望子敬善言回覆。”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玄德如此哀痛,只得應允。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得知劉備與孫權聯姻,曹操大驚失色。謀士程昱建議曹操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以此離間劉備和孫權。之後,曹操派使者來到江東,宣佈這一任命。此舉果然勾起周瑜再奪荊州之心。他上書孫權,提出讓魯肅去見劉備索要荊州。只可惜周瑜的用意早就被諸葛亮識破。等魯肅面見劉備時,諸葛亮以劉備不忍心奪取同宗劉璋的益州為藉口,婉言拒絕歸還荊州。這一表態令魯肅無可奈何,只得空手而歸。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聽到諸葛亮言語後的反應,叫做“捶胸頓足”,意為用拳敲打胸部,跺著雙腳,形容非常悲痛與懊悔的樣子。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中的“我衷腸,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頓足空流淚。”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在《三國演義》中,荊州是一個最大的熱點,圍繞著荊州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情節,前半部分的主要相關人物是諸葛亮、周瑜與魯肅,後半部分的則是關羽、呂蒙和陸遜。與其他五位的果斷、堅定不同,小說中魯肅的態度卻是非常模糊的。每次周瑜提出索要荊州,魯肅都非常支援,而諸葛亮每次找出不同藉口拒絕歸還,魯肅卻又態度曖昧。因此,很多讀者都弄不清楚小說中的魯肅自己對於荊州問題的看法究竟是怎樣的。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那麼,歷史上的魯肅看待荊州問題是否也像小說中的描述那樣糊里糊塗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魯肅不但有自己的看法,還提出過自己的也意見,二人他的意見最終也對孫劉兩家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歷史上的劉備借荊州,其實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戰結束後。《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備第二次借荊州的記載亦出自《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劉備)復從權借荊州數郡。”這一次的借荊州則是在魯肅接替周瑜的職務之後。這一次借荊州的結果是孫權將整個南郡借給了劉備。那麼,是誰建議孫權借南郡給劉備的呢?這個人便是魯肅。《三國志?魯肅傳》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與周瑜、呂蒙之類的主戰派將領不同,魯肅是堅定的主和派,他始終認為只有與劉備結成聯盟才能抵禦曹操並保障東吳的安全。他的這一主張也使得東吳內部出現意見分歧,從而影響了孫權的最終決策。不過,後來孫權回憶起與劉備的荊州之爭,對魯肅的這一做法頗有微詞。據《三國志·呂蒙傳》載,孫權曾經對陸遜說過:“(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這就足以說明魯肅的立場和做法。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