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而行是科技發展的倫理守則

科技觀察家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要堅持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治理體制機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

近年來,科技倫理頻頻成為熱門話題。倫理本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部分新技術的發展、擴散,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社會的擔憂。從歷史來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可能伴隨著一定的倫理風險。1920年,小艾伯特的心理學實驗就引發了輿論風暴;前幾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更令科學界、社會輿論感到震驚……

“善”是倫理學中的核心範疇。在社會大眾的認知中,善是惡的對立面。作為工具的科學技術,呈現出善或惡的臉孔取決於使用者本身。這就要求作為科學研究主體的科技人員需向善而行。具體做法是主動學習科技倫理知識,增強科技倫理意識,自糾自查,對違背科技倫理的行為主動報告、堅決抵制。

因此說,加強科技倫理的治理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向善而行是科技發展的倫理守則。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科學技術?至少在我國,這個答案清晰而又明確: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技事業自然也不例外,即科技要為人民造福,為人類造福。這就要求科技實踐必須對後果負責、對公眾負責,只有加強科技倫理的治理,才能讓越跑越快的“科技列車”始終保持在富民強國的正確“軌道”上。

其次,加強科技倫理觀念符合我國現階段科技發展實際。科技倫理治理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大踏步前進,許多領域已經來到了“無人區”。沒有了參考和借鑑,更需要我們提升科技倫理的治理能力,以參與到未來的國際科技競爭當中。

再者,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是社會公眾的共同呼聲。相比古代社會,近現代人類科技發展可以用“大爆炸”來形容。與此同時,人們也見識到“潘多拉魔盒”被開啟的恐懼。以基因編輯嬰兒為例,當這些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技術誕生後,人們必然產生擔憂,進而需要將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關進“籠子”。否則,會引發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不信任感,不僅僅會損害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從長遠而言更將對科學技術進步造成負面影響。

科技創新,倫理先行。科技倫理的治理,本質上就是要確保科技發展向善而行,建立健全科技倫理治理機制,形成自立自覺、同抓共管的局面,讓科技更好地為人民生活服務。(楊 侖)

小云

【來源:科技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