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對於諸葛亮重用馬謖,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分析,其中最典型的是才華論,即馬謖才華橫溢,打動了諸葛亮,所以才不顧劉備“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的評價,棄趙雲、魏延等宿將不用,而選擇馬謖為前敵主帥,鎮守街亭要地。

然而,南朝史家的一句記載,卻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諸葛亮重用馬謖這一千古之謎。不僅如此,這一段記載還讓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馬謖並非庸人,史載“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兩人超越了工作關係的範疇。

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中,馬謖獻謀“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為諸葛亮提供了最佳方案,所以後來才有七擒孟獲的傳說,史書記載是“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由此,諸葛亮進一步信任馬謖。

從《三國志》記載中,不難看到諸葛亮欣賞馬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才華。當然,諸葛亮也沒想到馬謖只是紙上談兵的參謀,而沒有指揮作戰的才華,因此頂多是諸葛亮的一個失誤罷了。

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然而,南朝史家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中一句話,卻從另一個角度,解開了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原因,並非諸葛亮失誤,而是另有深層原因。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裴松之推測馬良和諸葛亮是結拜兄弟,或者結為兒女親家,因為諸葛亮年長,所以馬良稱諸葛亮為尊兄,史書有馬良稱諸葛亮“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的記載。從史書記載來看,除了馬良、諸葛均(諸葛亮弟弟)之外,蜀漢文武大臣無人稱諸葛亮尊兄。

其實,即便裴松之推測有誤,但就馬良對諸葛亮的稱呼而言,足以證明兩人關係非比尋常。

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馬良又是何人呢?原來他是馬謖的親哥哥,死於夷陵之戰。馬良死後,諸葛亮痛惜之情可想而知,自然而然的就把情感轉移到馬謖身上了,於是有了任人唯親之嫌。

諸葛亮對馬謖的感情,馬謖親口承認,史書記載的很清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蜀漢文武大臣誰能與諸葛亮如此親密?顯然諸葛亮對馬謖的感情,受到馬良的影響。

如果馬謖只是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那就罷了,偏偏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又立下平定南中的獻策之功,所以諸葛亮就快馬加鞭的啟用馬謖。但想要立足蜀漢朝堂,就必須要有充任主官、獨當一面的戰功,因此諸葛亮不用趙雲、魏延等老將,偏偏讓馬謖去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這種推測是有道理的,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唯一提到的武將叫向寵,只是夷陵之戰中“

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保持了完整建制的逃了回來,一生僅有這一功勞,卻被諸葛亮提拔為成都最高軍事長官,為什麼?因為諸葛亮和向寵親叔叔向朗關係很好,向朗是丞相府的長史。

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諸葛亮為何這麼著急的提拔向寵、馬謖等人呢?真相卻讓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原因很簡單,諸葛亮代表的是荊楚派,而荊楚派雖然文官勢力很強,但在軍事上卻很弱,一直沒有得力大將。

不妨看一看諸葛亮重用之人,比如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馬謖、馬良、向朗等人,都出生於荊楚。相反,四川本地勢力,卻鮮有掌握大權者,一直被荊楚派死死壓住。

所以,諸葛亮寧可重用涼州天水的姜維,牢牢掌握軍權,也不願託付給本地派。難道四川本地真沒有名將?顯然不是,只是諸葛亮不願重用罷了。

換言之,蜀漢國內矛盾重重,外來荊楚派一直壓制著本土派,兩者不是融合,而是處於對抗狀態。這也導致鄧艾兵臨城下時,荊楚派不少人要戰,但本地派卻要降,最終蜀漢輕鬆被魏國滅掉,這和諸葛亮執政時,留下的“黨爭”矛盾不無關係。

諸葛亮重用馬謖之謎,被南朝史家一句記載解開,諸葛亮形象大受影響

因此,從諸葛亮重用馬謖這件事上,可以看到諸葛亮的確在經營小圈子,魏延不入小圈子,所以不得重用;託孤大臣之一的李嚴,不在小圈子,所以也被貶斥……。相反,只要在諸葛亮小圈子裡的人,即便馬謖、向寵這些能力一般之人,也能雞犬升天。所以,諸葛亮是優秀政治家,但卻不是真正大公無私的政治家。

當然,諸葛亮這種任人唯親,或許是想集權,這樣達到號令統一的目的,如此才能儘快北伐,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想要這麼做,就必須要有一群人支援他,由此只能重用小圈子裡的人了。如果諸葛亮真的唯才是舉,提拔了反對派人上來,導致蜀國決策層意見眾多,又如何能儘快北伐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