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想不到這裡還是不能自保,這才是「不堪人事日蕭條」。肅宗是軟弱的,為張皇后所制,甚至父子之間的關係也不能保,上不能保玄宗,下不能保建寧王倓。當應說這是一位無能的皇帝,但是不能說是完全糊塗,因為他對於大局的安危還是關心的。松、維、保三州的安危,直接影響到成都,因此他派檢察使到西川,杜甫有《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詩;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露寒之玉壺。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豪貴軌文儒。兵革未息人未蘇,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憑陵氣頗粗,竇氏檢察應時須。運糧繩橋壯士喜,斬木火井窮猿呼,八州刺史思一戰,三城守邊卻可圖。此行入奏計本小,密奉聖旨恩宜殊,繡衣春當霄漢立,綏服日向庭闈趨。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為君酷酒滿眼酷,與奴白飯馬青芻。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這位竇侍御到西川進行檢察,杜甫對他是抱有極大希望的,他希望從此能夠安定西南,保全松、維、保三州,其實這是完全錯的。當時吐蕃的目光已經不是僅僅三州而是要牽制西南,進攻長安,這個目的後來竟然達到,甚至在長安還一度出現過傀儡皇帝。這些都是後話。肅宗是一位軟弱的皇帝,他在張皇后和內監李輔國的慫恿下,甚至把父親玄宗也軟禁起來,這是事實。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不過皇帝究竟是皇帝,和人民屬於兩個不同的階級。儘管他們也在那裡提倡父慈子孝,這是他要人民遵守的原則,和他們自己不相干。從他本身的利益看起來,一切妨礙他的個人利益的,父親可以軟禁,可以謀殺,兒子更不用說了,殺死是一件常見的事實。可是從另一方面看,肅宗是有他的見識的。他還沒有糊塗到連這一點自衛的本能也沒有。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史思明在東都,這是一個勁敵,戰事還在膠著中。北方是回紇,他們支援李姓王朝,但是他們準備把李姓王朝統治下的子女玉帛掠為己有,這是很清楚的。西方和西南呢,玉關以西,久已在吐蕃的掌握之下,現在他們正在橫噬川西,威脅長安。要是不加警惕,自己有隨時被困的危險。怎麼辦?是不是可以走玄宗的老路,穿過劍閣,駐守成都?竇侍御從成都回來了,肅宗對於西南的情況,獲得第一手的資料,他不能再踏玄宗的腳印,冒昧地走向成都。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發現了障礙的時候,他考慮到的只有襄鄧這一條東南的出路。他應當記得在突厥進逼的時候,高祖就曾經考慮到遷都山南。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唐代的山南道,分為兩部分,漢中一帶稱為山南西道,因為逼近吐蕃出兵的路線,是去不得的;可是山南東道,包括南陽、襄陽、荊州一帶還是可以考慮的,特別是因為東連江南,這是東南的財富之區,是李姓王朝一的給養線,是應當重視的。南陽和洛陽比較接近,隨時受到史思明的威脅,因此最後的選擇集中到襄陽和荊州。襄陽的可貴,是在江南和關中的道路上,但是在作出決策放棄長安的當中,這條通道便失去了價值,所以最後的決定是荊州。在這一點上,肅宗的眼力是高出玄宗之上,也是在他的兒子代宗之上的。但是這種眼力並不能幫助李姓王朝有所進展,而只是準備一跑再跑,拋棄土地和人民,更好地乃至最好地保全自己這一條無足輕重的生命。

杜甫從長安,經過秦州來到成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