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提起《詩經》,你會想到哪些名句?“關關雎鳩,蒹葭蒼蒼,桃之夭夭,楊柳依依”,好像都很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但很多人不知道,《詩經》中同樣有令人難以理解的殘酷,比如《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背後又隱藏了怎樣殘忍的古代習俗?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要把時間回撥到原始社會。此時的人類生產力進步空間巨大,在面對種種未知的自然現象和不可抗力時,發展出了原始崇拜,或拜祖先、或跪神靈、或信圖騰、或敬首領等等。為了展現自己的虔誠,古代人類想到了獻祭,並把目光瞄向了俘虜、奴隸甚至同胞。

當時存在兩大類儀式:一是用活人祭祀神靈或先祖,統稱“人祭”或“人牲”;另一種是以活人為剛過世的氏族首領、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稱“人殉”。

據現代考古發掘,華夏大地上的人祭人殉現象,最早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階段還出現了殺殉的亂葬坑、奠基坑,這種現象還在西北的齊家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北方的遼西紅山文化等遺址均有發現。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伴隨華夏先民八方雄起,早期人祭人殉也如滿天星斗般出現,需要說明的是,人祭和人殉雖都極為殘忍,但仍有三大區別:

首先,前者的屍骸主要出現在祭祀坑、廢棄的灰坑乃至住宅、宮殿等角落;人殉的遺體則多發現於墓葬或陪葬墓冢裡。

其次,學者根據鑑定,發現人祭出現時間更早,人殉則相對較晚。

第三,根據甲骨文、金文和史書的記載,人殉的殉葬者多與墓主人生前有一定身份關聯。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遺蹟的考古發掘中,商代最早使用大量人祭,無論是殷商早期的偃師遺址、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還是盤庚遷殿後的安陽殷墟,都曾發現大量的人祭痕跡。

迄今為止,發掘出來的殷墟人祭數量近五千人,要是再加上甲骨刻辭中的記載,可考人祭總數約一萬七千人。與之相比,目前已發現的人殉數量則為363例,不及前者的四十分之一。

由此可知,商朝因其信仰人祭盛行,但在人殉史上反倒不是最嚴重的時期,甚至到了殷商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貴族生活與戰爭需要,上游社會發現底層人活著反而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原本作為人祭主要犧牲品的戰俘,開始更多的被轉化為奴隸。一個例證是被後世反覆“鞭屍”的紂王帝辛,其統治時期的人祭數量比商代英主武丁時期要少得多。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伴隨著人祭逐漸消失,人殉反倒漸漸開始盛行。這種殺戮最初的表現形式往往是讓女人(如妻子)為男人殉死,此後因為階級分化,古代權貴們將人殉物件從妻妾逐漸發展為更多的近臣近侍。比如西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一般都有一定數量的馬匹,而埋葬他們的車馬坑中,往往還有一名人殉者,其生前身份應為“馭手”,也就是駕駛員。

在王畿以外諸侯國也有人殉現象。根據對殘存服飾器物的觀察,被犧牲的也多為墓主生前妻妾或侍從。然而,因宗法制所限,諸侯國墓葬的殉人及陪葬品數量一般遠不如周王室。隨著平王東遷至洛邑,東周時期遺蹟中的人祭現象漸漸絕跡,人殉現象卻反而廣泛流行。

在這個被孔子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野心愈發膨脹的諸侯們,不再滿足於生前彰顯權力地位,在人死燈滅後也要刷一波存在感。據《墨子·節葬下》記載:“天子諸侯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結果是東周時代遺蹟中常有數十人甚至百人殉葬的陪葬墓。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還記得文章最初的詩歌嗎?全詩以賦(排比)的手法三次發問誰從穆公?然後提到了三個人,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此處的穆公指的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後,三位子車氏大臣被迫殉葬。

除《詩經》外,《左傳》和《史記》也都記載了此事。《左傳·文公·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史記·秦本紀》也說:“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親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可見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秦人對這三位臣子最終遭遇的哀傷。但對秦國來說,殺人殉葬真不是新鮮事,據司馬遷在《秦本紀》中的記載:“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好像秦國人殉制度始於秦武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78年,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我們發現太史公還是格局小了。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1994年,在甘肅省禮縣大堡山發現了一座含有人殉的秦公陵園。經過查證,墓主應為秦國早期君主,去世於公元前766年的秦襄公嬴開。由此可知,秦國開始人殉要比司馬遷記載的至少要早上將近一個世紀。

如果說秦國尚武殺人不叫事兒,那麼在莒國、薛國等三旒諸侯墓葬中,考古學者也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人殉現象,遑論“我蠻夷也”的楚國墓葬中也是屍骸累累,就更能說明春秋時期人殉之風的普遍。

直至公元前384年,也就是秦獻公元年,流亡數十載的嬴師隰繼位。這位天降系國君為了收穫更多秦人的支援以鞏固其統治,一繼位就頒佈了一條詔令:“止從死。”即廢除秦國流行近四百年的人殉制度。

此時秦穆公的霸業早已中斷,秦國陷入了消沉的境況。在它的東方,戰國初期的新秀魏國正逐步蠶食秦國土地,使之退縮到西北一隅,人丁不興、經濟凋敝,連活著打仗和種田的壯勞力都不夠,再搞人殉那純屬作死。所以秦獻公廢除人殉後,大力發展生產、鼓勵民生、加強軍事建設。也正是這種及時止損,讓式微的秦國扛住了巔峰時期魏國的好幾次攻擊,併為後來孝公變法,秦國富強攢了一波家底。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那麼說秦國從此就洗心革面,不在人殉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廢除人殉是為了富強、兼併、爭雄、統一,那麼在目標實現後,統治者很快又會重拾這一舊習。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一方面要繼續軍事征伐“南取百粵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又“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另一方面還要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修直道馳道。值此大規模用人之際,除了所謂焚書坑儒,以及殺了咸陽城中咒罵他的方士外,無任何史料表明,嬴政恢復了人殉制度,甚至原定為他陪葬的也並非活人,而是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手辦”兵馬俑。

僅以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為例,其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目前已出土的陶俑、陶馬就有六千件左右。坊間傳聞兵馬俑是把活人砌在裡面,我個人推測,這可能是受到1990年程曉東導演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的影響,電影中張藝謀親自出演的角色蒙天放,因為欺君之罪被賜死泥封為俑置於皇陵的劇情橋段。但現實中僅就目前考古所得,並未發現任何一具兵馬俑記憶體在人殉的情況。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但隨著秦始皇倉促駕崩於巡遊途中,二世嬴胡亥繼位,人殉很快重現江湖。這位造作的皇帝下詔:“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導致“生埋工匠,計以萬數”。讓大批鮮活的生命被迫長眠於地底。此外,他對親屬也毫不手軟,“六公子戮於杜,公子十二戮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甚至後宮無子者皆殉。總之,打著人殉的旗號大肆殺戮,不管這種做法是他源於繼位方式不正的心虛,還是發乎其暴虐貪婪的本性,胡亥終於讓自己重蹈帝辛的覆轍。

至西漢初年,帝國經濟凋敝,百廢待舉。正如勸誡劉邦的婁敬所說:“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為恢復國力,漢初雖承秦制,但總體上去除了人殉的習俗。然而,事情在漢景帝劉啟駕崩後發生了轉折,他被安葬於陽嶺,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後溝村北的咸陽塬上。

1990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咸陽機場專用公路修建時,發現了一組十四行,共二十四個俑坑的從葬設施。研究所當即組織了一支考古隊,據他們查證,這應該是漢景帝的一處陪葬區。

隨著後續發掘深入,迄今為止總共發現了86座從葬坑,共佔地約6。6萬平方米。除了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牛、羊、豬、狗、雞等動物陶像;銅簇、弩機、鐵矛、長劍等製作精巧的兵器外,在帝陵西北約1。5公里處,還有座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刑徒墓,在其中發現出上萬人的屍骸,他們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還大多戴有“鉗”、“鈦”等鐵製刑具,有的還有被明顯砍斫的痕跡。學者們推測,漢景帝很可能是在自己的陵區附近單獨設定了一個刑場,用於處決一部分刑徒為自己殉葬。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這種“寡人帶你們一起走”的做法雖然頗重口味,但相較於秦二世也已經清淡很多了。在景帝之後,西漢皇帝進一步廢除了人殉。比如漢武帝時,著名的董仲舒除上奏“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外,還主張“去奴婢,除專殺之威”,武帝准奏。

由此反推,當時的貴族大概還時有殺奴婢以陪葬的現象,到漢宣帝劉詢在位時迎來了徹底的覆滅。據《漢書》記載:當時景帝劉啟的曾孫,世襲平幹王的劉元被彈劾,說他在病重後下令讓能奏樂的奴婢為其殉葬,“脅迫自殺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不宜立嗣”,皇帝准奏,當即廢除了劉元的藩號。這事雖有“趁你病,要你命”的削藩意圖,但也說明廢除人殉已成不可逆之事。

那麼古代此後再無人殉了嗎?非也,在一千多年後人殉重又出現,並且在歷代天子死後反覆上演,這個朝代就是明朝,其殘酷程度雖遠不如先秦,但也令人咂舌。

古代王朝的“人祭”、“人殉”史,殘忍陋習給當權者怎樣的啟示

現在回顧從原始社會至漢代的人祭人殉歷程,可以發現早期的先民因不瞭解這個世界,無所適從地用殺戮來敬拜超自然產物以求安寧。隨著生產力發展,新的組織形式國家出現,致力於國家富強的人會意識到,人只有活著才能創造更多價值。因此,每當國家結束戰亂百業待興,上至君王,下至戍卒,都更能意識到若吾國吾民可安心生活,生產力會進一步發展,百姓也能生活得更有尊嚴,如此往復國家會更加生機勃勃。反之,若殺人殉葬或奴役百姓,就是站在生產力發展的對立面上。

伴隨著歷史的天空風雲變幻,無數殉難者先民訴說了一個血淋淋的道理:以人為殉生殺屠戮或可彰顯一時之權威,但它破壞民心,阻礙生產,到頭來還是飲鴆止渴、自毀長堤。與之相反,以人為寶,鼓勵生產,才能讓交交黃鳥飛越荊棘,去往更光明的未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