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的女性有多自由?看完這篇文章顛覆你對古代女性地位的認知

/

秦漢時的女性有多自由?看完這篇文章顛覆你對古代女性地位的認知

/

有疾

盜用警

/

本號已

維權騎

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一說起中國古代的女性,或許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冒出相夫教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等等概念。畢竟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總是受到壓榨和剝削的一方。

(現代社會認為三從四德是一種糟粕文化)

不過在古代社會中,女性地位也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以前,包括現在一些人的觀念還停留

嫁雞隨雞,嫁狗隨

上面,這彷彿是她們天然的使命。隨著女權的覺醒,女性們也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做主,獨立自主才是新時代的女性。

這就巧了,在秦漢時期,也有這麼一批女性在大膽的追求婚姻上的自由,而且那個時候女性在古代社會中也是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艾

·

沃特森的名言)

結婚自由擇偶

說到女性,那幾千年來絕對離不開的兩個字就

婚姻。

古代女性的婚姻是啥樣的?絕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自己沒有選擇權,就連離婚的時候都是男方佔據主動。但是在秦漢時期可不吃這一套,女性們是有自己選擇丈夫權力的,甚至覺得丈夫窩囊還可以直接改嫁。

是不是有點震碎三觀的感覺?

別忘了,西漢可是出過卓文君,她和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也被傳唱了上千年。這或許有人就要說了,卓文君她爹後來不照樣氣得不行,不給錢嗎?這不正是反映那個時候女性被壓迫的狀態嗎?這還真不是。就拿現代社會來說,你見到一個帥哥,然後私奔,爹媽照樣氣得跳腳。這能說現代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嗎?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秦漢之際的張耳,他的媳婦就是一個自主擇夫的人。他在年輕的時候:

「嘗亡命遊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

必欲求賢夫,從張耳

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

也就是說張耳的媳婦曾經嫁過一個平庸沒本事的人,嫌自己的丈夫太窩囊了,就跑了出來。覺得張耳不錯,又嫁給了張耳。她是二婚,張耳也絲毫沒有看不起她的樣子。換做其它講究貞潔的朝代,這個女子指不定被罵成什麼樣呢。

當然,張耳媳婦那明晃晃的「富人」二字也是不可忽略的,最起碼是一個地方富豪出身,任性一些也可以理解。那麼張耳一個流亡在外的人似乎也沒有什麼過多選擇的餘地。

而且似乎在貴族階層之間也流行這樣。

(張耳劇照)

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經嫁過兩任老公,都是開國功臣之後。在選第三任夫婿的時候,平陽公主:

「問

列侯誰賢者

左右皆言大將軍。主笑曰

此出吾家,常騎從我,奈何

左右曰

於今尊貴無比

於是長公主風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詔青尚平陽主」。

雖然說選擇的範圍狹窄,但是這和古代尊卑秩序產生的階級壁壘有關。騎奴出身的衛青在顯貴之後娶了曾經的主人,而且這顯然是平陽公主有意於衛青,然後順著左右人遞上來的臺階就走下去了。假如平陽公主不願意,那麼她會嫁嗎?肯定不會。

當然,除了結婚之外,秦漢女性們離婚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平陽公主與衛青劇照)

離婚女性有權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離婚一般都是男性佔據絕對的主動,女性只能忍氣吞聲。什麼夫為妻綱,嫁了男人就得一輩子綁在他的身上。但是在秦漢時期卻有些不一樣。

先前提到張耳妻子的第一任丈夫懦弱無能,橫豎看不順眼,所以她就毅然離開他的身邊,嫁給了張耳。這有些現代人的感覺,看不順眼,覺得日子過得不順心,直接離婚挑一個更好的。

西漢後期的大臣孔光說過「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意思就是能過得下去就過,過不下去就離。雖然這不能代表那個時候普遍的行為觀點,但是也足夠反映一部分社會現實。

(秦漢之際的婚姻觀與現代頗有相似之處)

就像平陽公主另嫁衛青的理由就是平陽侯曹受「有惡疾」,活不長了,一個公主守寡也沒有意思,於是改嫁。

當然,這些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幹出來的事情,不能說平民百姓也這樣。不過朱買臣和他媳婦的事情卻說明,有的時候百姓在離婚的事情上也有女性做主的權力。

朱買臣年輕的時候很窮,他媳婦家也不是富人,所以兩個人:

「常艾薪樵,賣以給

買臣笑曰

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妻恚怒曰

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

買臣不能留,即聽去」。

(朱買臣和其妻子)

朱買臣的媳婦嫌棄朱買臣窮得不行,選擇離婚,朱買臣根本沒有辦法阻攔。而且在離婚之後他的妻子也沒有背上「嫌貧愛富」的罵名,見到朱買臣吃不起飯的時候還專門接濟過他。

再嫁的人還有很多,像陳平的妻子先後嫁過五次、漢景帝的皇后在入宮之前嫁過一次、蘇武的老婆、蔡文姬(有爭議)等人都有過離婚再嫁的事蹟。其它的不敢說,最起碼在女性的貞操觀念上,秦漢時期並沒有別的朝代那麼嚴格。

當然,受限於篇幅,並不能將所有的例子都一一展現出來。但是這也足夠說明在古代的時候是有這麼一碼事情,並且還不是孤例。

(文姬歸漢)

冠姓權

前一段時間,女性的「冠姓權」成了網上一個熱議的話題。持什麼觀點的人都有,有的人認為跟男方姓天經地義,有的人認為跟女方姓也未嘗不可,吵得不可開交。其實這都是西周之後宗法制的體現,給孩子男方的姓氏,證明是男方的孩子,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以繼承自己的家產。

(傳統宗法制與現代思想的碰撞下,冠姓權的爭議一直存在)

不過在漢代的史書中卻有這麼一種奇特的景

在書寫太子的時候,經常用母親那邊的姓來稱呼:

漢景帝的兒子劉榮,在沒有被廢之前就被稱為「慄太子」,因為他母親叫做慄姬;

巫蠱之禍中的劉據,被稱為「衛太子」,因為他是衛子夫的孩子;

淮南王劉安的兒子被稱為「蓼太子」,因為他母親姓

[l

i

ǎ

o

(電視劇中的衛太子劉據)

雖說平時的稱呼比不上姓那麼重要,但是能在日常生活和書寫中將母親一方的姓展現出來,這在歷史上已經讓人足夠驚奇。當然,這種情況還是隻在貴族階層中體現。

而且這也談不上是避諱的原因。因為漢武帝的姑姑館陶公主在當時被稱為「竇太主」,這個「竇」字就來自於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那個時候竇太后的威望在朝中無人能及,漢武帝在竇太后在世的時候根本不敢違抗她的命令。

這夠得上「為尊者諱」的水準了,但是卻偏偏沒有避諱,說明不是這方面的原因。只能解釋為當時候在貴族階層女性具有較高的地位。

(電視劇中的竇太后)

參政與封侯

漢朝女性參政也是一個特色,基本上沒有斷絕過。漢朝之所以外戚政治發達,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女性在朝中具有很大的話語權。

呂雉已經相當於一個事實上的皇帝。從她開始,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西漢末落時期的王政君等人。東漢就更不用說了,整個就在外戚與宦官這兩個圈子裡打滾,垂簾聽政的太后總共有六位。

(呂雉劇照)

正是因為這些女性具有相當的地位,能夠在朝廷中站穩腳跟,所以才有了諸呂之亂以及竇嬰、田蚡、王莽、梁冀、何進等權傾一時的外戚大臣。可以說一個囂張跋扈的外戚大臣身後必然有一個在後宮中威望甚重的女性。

其實不光是參政,就連我們印象中男性的特

封侯都有女性的份。雖說封侯只是一個名譽性的稱號,但這也是地位的象徵,封侯的男性很多,女性就不多見了。

(皇權與外戚、宦官之間的關係)

就像在諸呂之亂之後,陳平、周勃等讓劉恆繼承皇位,在寫給他的奏疏中就有:

「臣謹請陰安侯列侯頃王后與琅琊王、宗室大臣、列侯、吏兩千石

」。

古代寫這種奏章排位是很重要的,一般就是位高的排在前面。

陰安侯是劉邦二哥媳婦的封號,她能夠和一班大臣們坐在一起討論皇帝的人選,並且排位還排在諸位大臣的前面,可見其地位。

在呂后臨朝稱制的時候,也曾經封蕭何的老婆為酇侯;封自己的妹妹,樊噲的媳婦為臨光侯,並且都有一定參政議政的權力。

(電視劇中的呂雉)

結語

總的來說,秦漢時期的女性地位在歷史上基本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代的女性彷彿天然就是男性的附屬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花天酒地,女性就得在家賢良淑德、恪守規矩。但是總體來看,秦漢時期的女性就沒有後世那麼多規矩。

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儒家學說在秦漢時期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形成規模,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才慢慢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而出現了劉向的《列女傳》、班昭寫的《女誡》等現在看來完全就是糟粕的東西。

(劉向所寫的《列女傳》)

當然還有漢朝時期「以孝治天下」的傳統,這就讓壽命比較長的女性佔

便

,在政治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朝在獨尊儒術之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種熱情而又奔放的社會氛圍還沒有完全消除,在整個社會風氣的帶動下,女性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不過,由於史料的限制,也只能說明女性相對自由的情況只是在富人階層和貴族階層中出現,而且有點熬資歷的意思。當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或者身邊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大樹的時候,女性的地位也會跟著水漲船高,甚至可以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你有沒有發現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

這句話很應景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