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文/ 金錯刀頻道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5G、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新興技術接踵而至,新一代技術革命已經來臨。

這是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的考驗和機遇。

對此,所有企業,即便是知名的大企業,同樣是在摸索中過河。

所不同的是,那些早已投身其中的企業家們,已經少了許多迷茫,多了幾分在方向、方法上的見解和堅持。

在2021年10月18日至20日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地的政商學界的嘉賓,討論了包括氣候安全、糧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網路安全等議題。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這其中,自然也涵蓋了對新技術革命的討論。

對於新技術革命,他們都有怎樣的經驗可供借鑑?

1

從製造到智造,必須有強悍的資料基礎

新技術革命中,智慧化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詞,如今的各行各業無不呈現出智慧化的趨勢。

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製造業的智慧化更是重要。

對於一個製造業企業而言,智慧製造可以說是必不能錯過的潮流。一方面,國內製造業“用工荒”逐年加劇,勞動力成本上漲;另一方面,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動新型高自動化製造形式,下一代工業製造成為必然之勢。

能不能從製造升級為智造,幾乎等同於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如何抓住智慧製造的趨勢?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況,但是有一個影響因素是所有人都必須要重視的,那就是資料。

未來的種種變革,都離不開資料的支撐——資料是新的“石油”。

在19日舉辦的主題為“從‘制’造到‘智’造”的分會上,荷蘭前教育科學及文化內閣國務秘書奈斯安就提出:對於智慧製造而言,最關鍵的是把資料變成事物和把事物變成資料。

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公司之一芬坎蒂尼集團的亞太區負責人兼中國區執行總裁Fabrizio FERRI表示,一些基於大資料的軟體能夠把所有技術部門的複雜工業過程集結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過去,這些資料是丟失的,而現在,我們什麼時候呼叫都可以。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利用好資料,企業就能更好地節約成本、提升效率、保障質量。

對於這點,希捷科技全球高階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丹和以上二位一樣深有感觸,甚至更有體會。

普通人眼中的希捷,是家做硬碟的企業。但是準確來說,希捷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提供資料儲存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和資料打了幾十年交道,它一直堅信:資料即潛能。

因此,希捷對資料的重視程度和運用,比絕大多數企業都要來得更深。

“過去有兩三百家企業在生產硬碟,而如今在全球,我們熟知的硬碟生產商只有三家。”孫丹認為關鍵之一就在於智慧製造,“智慧製造可以真正地提高企業競爭力。”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目前希捷在全國共有7家制造廠,其中的無錫工廠正是以大資料作為核心驅動力,對生產和製造進行全生命週期的資料管理,從而建立起完善的智慧工廠佈局。

基於無錫工廠的實踐,孫丹提出從製造升級到智慧製造,有四個重要內容:

1、自動化,引入機器人裝置,實現全自動流程;

2、連線,完全實現物聯網連線。透過物聯網連線所有資料,透過大資料分析更好地管理產品和裝置;

3、決策系統。智慧製造最重要的基礎是資料,資料帶來的重要變化是決策系統,是智慧運營;

4。 先進的製造技術,疊加前面三點,方能助力智慧製造的落地和應用。

企業如何面對新技術革命孫丹、董明珠和這些大佬都聊到了一點

簡而言之,從製造升級為智造,必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資料價值,有強悍的資料基礎。

如此,企業才可能長遠發展,並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發動機”。

2

最有價值的智慧製造,不能忽略這三點

實現智慧製造,企業有許多不同的路徑,企業家有不同的經驗和見解。

但是什麼才是一個最適用、可複製、高效地實現智慧製造的方法?這是很多企業困惑的問題。

聽完論壇上的討論,刀哥認為,希捷在智慧製造方面的佈局,很有借鑑意義。

首先是人的改變,企業上下都要“主動變化,轉變觀念”,擁抱新科技。

智慧製造中,包含了5G、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很多技術並不會立竿見影地出效果,需要長期投入。

這時考驗的是企業經營者對新技術的瞭解和運用程度。

在20日舉辦的主題為“新一輪技術革命:顛覆,還是融合?”的分會上,董明珠舉了一個例子。今年很多地方拉閘限電,企業缺電,但是格力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曾經花了數年研究光伏技術。

希捷的無錫工廠,同樣很早擁抱了新技術,例如2002年就引入了全自動生產線,並在之後引入了雙子星自動檢測系統。雖然投入巨大,但是回報更大。孫丹透露:“自動生產線上線後,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5倍,一個硬碟只需要4秒鐘就可以組裝完成。”

這樣的結果便來源於企業對新技術有了足夠深入的瞭解和運用,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改變。

孫丹一語中的:“有的企業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怎麼能夠匹配合適的人才。”

其次要重視資料儲存等基礎設施建設。

如前文所述,智慧製造必須要有強悍的資料基礎。如今AI炙手可熱,是推動智慧製造的引擎,而AI更是離不開資料,“無資料,不AI”。

不同於過去,資料很多時候是作為備份、歸檔封存,如今人們更願意把資料線上,經常做資料的分析,輔助之後業務的決策。

但是,資料價值得到啟用的前提是,資料需要得到妥善儲存、高效移動、自由融合。

隨著資料越來越大,同時端、邊緣以及核心之間的資料流動需求更勝以往,企業必須能夠突破低效的資料架構,打通資料流通的各個環節,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資料價值。

因此,先進的儲存基礎設施和資料儲存解決方案,對智慧製造自然是至關重要。

最後是目標導向,結果說話。

企業應用新技術,大膽嘗試,小心求證。而一些繞不開的目標,就是最硬核的求證標準。

什麼是繞不開的目標?

孫丹認為,新技術能否顛覆舊技術,關鍵在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最終檢驗的還是使用者端。

這個觀點引起了會上其他嘉賓的共鳴。瞭然視覺科技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關鍵視覺系統專案負責人王飛接著說道:“好的技術真正的檢驗,最終是市場來決定,使用者對它的認可。”

此外,會上的很多嘉賓也都談到了同一個目標,即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孫丹表示:智慧製造是開啟雙碳的鑰匙。真正的智慧製造,不僅要提高生產效率,也必然要更符合綠色低碳的標準。以此標準求證,也能看清企業升級的方向是否正確,是否在朝著最有價值的智慧製造方向發展。

3

新技術革命下,什麼是企業破局的必經之路?

新技術革命帶來的衝擊,不僅僅侷限於智慧製造。對於其他行業而言,同樣意味著全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面對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企業該如何實現長遠發展?

在倡導內迴圈和外迴圈的今天,要達到全球產業的生態協同發展,需要更注重合作。

例如,很多新興的科技問題,就必須透過國內或國際的合作才能解決。因此,奈斯安提出,以合作為基礎的技術轉移,在統一且可信的生態系統中進行共享,都是21世紀科技模型中的關鍵內容。

再比如,未來很多行業的業務發展,同樣離不開合作。在自動駕駛、5G、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等領域,希捷都有許多合作,以領先儲存方案賦能客戶,為他們打造定製化產品,助力各行業挖掘和實現更大的資料價值。

除了合作,更要注重“融合”。

在會上,董明珠和孫丹等大多數嘉賓,都表示更看重新技術與行業的融合,而不是新技術對行業的顛覆。

“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有顛覆也有融合。”董明珠表示,“但是,要產生顛覆,必須要有融合的發展過程而實現的。”

孫丹也說道:“任何新的技術被市場採納,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儲存領域,磁帶是一個很舊的技術,然而直到今天仍有人在用。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融合,新技術才會完全替代老技術。因此孫丹認為,“我覺得大部分時間還是先去擁抱、去融合,比如說網際網路+、大資料+,都是融合新的技術讓產業和企業轉型。”

羅漢堂總裁、湖畔創業研學中心教授、執行教育長陳龍則以雙碳為例,要想達到雙碳目標,需要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融合,“如果沒有這些技術革命的話,就不會有能源的革命。”

當然,不論是在合作還是融合的過程,企業都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

就像孫丹所說的:最終要接受的檢驗,來自於使用者端。

如同雙碳的目標是出於以人為本的宗旨,企業的經營和升級,也必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