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旨和太后的懿旨有什麼衝突?為什麼聖旨和懿旨會出現矛盾呢?

透過史書記載和觀看古裝影視劇,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具有絕對的地位和權威,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就是一言九鼎的“聖旨”,只要是聖旨傳達的事情,無論是對是錯,所有人都要無條件的去服從。

不過在歷朝歷代中,作為皇帝母親的皇太后也擁有一種特殊的權利,那就是可以根據需求頒佈“懿旨”,這種旨意在某種程度來說重要性不比皇帝的聖旨差,那麼有朋友就會問:如果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出現了矛盾衝突,那麼大家該聽誰的呢?

古代聖旨和太后的懿旨有什麼衝突?為什麼聖旨和懿旨會出現矛盾呢?

1、因時而變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就目前已知的史料中並沒有出現皇帝和太后為了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人,連續頒出聖旨和懿旨並且出現矛盾的事情,大家要明白一點,皇權在封建時代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不容有任何形式干涉的,在皇帝頒下聖旨之後,太后一般不會過多追問,更不會用懿旨的形式去幹涉聖旨。

一旦君王本身能夠獨立處理國家政事的時候,作為皇太后,必須遵照古訓將權力主動的歸還給皇帝,自己繼續選擇隱居在後宮中,遠離政治的中樞。不過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雖然這樣的情況是大多數,但也有例外出現。

有的時候太后選擇返回後宮,但不代表手中沒有了任何權力,尤其是那些特殊時期出身顯赫的太后,往往能夠有效的牽制皇帝施政,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單獨政治派系和軍事勢力。

2、皇權的意義

在我國曆史上,幾乎每朝每代都會在開國之初定下後宮不能幹政的規矩,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自然是有太后的權利出現了問題,並且影響到了皇權的存在和國家的正常執行。不過所謂對外頒佈旨意的權利不僅僅是皇帝和太后擁有,很多妃子、皇子以及皇室親王們都可以使用這種帶有私人意志的權利手段。

不過相較之下,他們的旨意和聖旨以及懿旨具有天壤之別,聖旨是君王的象徵,懿旨是太后的專屬,具有決定權,而其他人的旨意最多算是“令旨”,有了這種差異性,就確定了聖旨至高無上的地位。

1、西漢呂后

說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后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的例子,有史料記載確有其事的,首當其衝就是西漢的呂后,西漢初年開國皇帝劉邦駕崩,此時朝廷大權就落入了呂太后的手中。

當時繼承帝位的雖然是她的兒子劉盈,但這位皇帝卻十分懦弱,完全不具有反抗太后權力的能力和氣魄,因此呂后也開啟了太后聽政的先河,具有很特殊的歷史意義。

太后臨朝聽政,實際上和作為帝王去管理天下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對外宣稱新皇帝不具備獨立處理朝政的能力,必須由太后來進行幫助,根據各種史料的記載,在呂后執掌西漢權力的時期,大多數的決意都是以太后懿旨的形式進行頒佈的,劉盈雖然是成年的皇帝,卻很少去頒佈聖旨。

2、唐代武后

說到女性執政當權,甚至顛覆了傳統皇權就不得不提到女皇武則天了,唐代初年,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就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掌握了不小的權利,這導致在李治駕崩之後,即便是他的兩個兒子相繼成為皇帝,也大都是類似傀儡的存在,根本無法與武則天相比較、相抗衡。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裡,皇帝的聖旨遠不如太后的懿旨具有權威性,不管是皇家內部的事物還是國家大小政事,都會透過太后的懿旨去頒佈執行,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至於說,已經大權在握的武則天為什麼放著太后不做非要去當皇帝,其實這涉及到了身份的正統性問題,雖然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她的懿旨和聖旨已經沒有了什麼區別。

因此,武則天為了獲得必要的身份認同和絕對的權威,就必須自己稱帝,這樣才能做到一切命令不受質疑,獨一無二。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