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駛入建築工地,全新行業格局快速開啟

那是許多年前的夏天,彼時,老李正在和幾個工友在將近四十度的高溫下,頂著烈日,眯著雙眼,穿梭在建築工地飛揚的塵土中,汗水一個勁兒地從安全帽的縫隙中淌下,脖子上那條用來擦汗的舊毛巾也早已溼透。

這個看上去又苦又累的場景,曾經卻是老李幾乎日復一日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咱幹好自己手裡的活兒,給頭兒按時交工。”是老李常掛在嘴邊的話。多年來,他對這份工作早已習以為常,甚至還能在難得的空閒時間,笑著跟工友聊上幾句家長裡短。

在每個建築工地現場,都有無數與老李相似的建築工人,他們的分工雖不盡相同,但卻都靠著雙手將一磚一瓦變成了參天高樓。在城市發展的背後,人們一度將他們稱作是城市發展背後“看不見的人”。

透視

在千千萬萬個“老李”的背後,城市日新月異。

似乎的確很少有行業的發展速度能與建築行業相比。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建築業也持續進步,並取得了巨大成績,其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也逐步確定、穩固,並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傳統建築行業勞動密集型的特徵依然顯著。

在粗放的生產方式下,諸如資源浪費、安全風險、“老齡化”、“招工難”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著建築行業更進一步的發展。

尤其是當我國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築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多挑戰。

一是“老齡化”。據文獻資料顯示,2007年建築行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2歲,而到了2017年,平均年齡已經上升到43。1歲。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末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若是細心一點,便不難發現,如今工地上青壯年的身影逐漸變少,更多地是像老李這樣的中年人。而老李身邊的工友,大多也已年近半百。

二是“招工難”。“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幹這苦活了。”隨著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有了更多就業選擇。於是,建築工地上的“前浪”們還在拼命努力,可一轉身,“後浪”卻沒了蹤影。

三是安全風險,如高空墜物、土方石坍塌、觸電等。而且,由於不少建築工人年紀偏大,安全意識淡薄,在進行例如外牆塗刷、混凝土澆築等施工作業時難免受傷。

除此之外,我國明確提出的“雙碳”目標,也對建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據《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20)》中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達49。3億噸,其中建築施工階段碳排放1億噸。顯然,作為能耗大戶之一,建築業對“雙碳”目標達成的影響至關重要。

轉機

儘管建築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但“十三五”時期,其依舊在吸納就業、保障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等重要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想要從建築大國邁向建築強國,傳統建築行業的轉型迫在眉睫。

去年,“發展智慧建造”便被納入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建築業也亟需在“十四五”期間完成轉型升級,以智慧化、數字化適應新發展時代。

今年1月,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築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築工業化全面實現。

不僅如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也有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針對“智慧建造”的話題,提出了相關提案和議案。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指出,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5G等技術與建築業的融合,智慧建造的時代正在到來。

當機器人駛入建築工地,全新行業格局快速開啟

碧桂園智慧製造工廠自動化生產線

今年,對於智慧建造,楊國強在提案中給出了三點建議:應大力支援建築機器人及智慧施工裝置推廣應用,鼓勵行業重點企業針對生產、建造環節的應用場景,推廣建築機器人及智慧施工裝置的應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智慧建造創新監管機制與評定體系;同時加快建立與智慧建造相匹配的建築機器人和智慧施工裝置產品、施工、設計等標準體系。

而此前住建部副部長張小宏表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進一步推動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快完善智慧建造支援政策,形成一批標誌性建築機器人產品,輔助和替代“危、繁、髒、重”的人工作業。

希望

而對於和建築業息息相關的房企來說,智慧建造或許也成為了市場新週期下的選擇之一。

如今,中建三局研發的超高層住宅施工裝備整合平臺——“住宅造樓機”、美的置業“智裝配”BIM(建築資訊模型)設計平臺等應用,推動著高層建築建造方式的升級。

而碧桂園則更是被公認為行業智慧建造升級的“先行者”。兼顧效率、質量、安全、環保等要素的智慧建造,也成為了碧桂園新市場環境下的重要發展策略。

梳理碧桂園的成長軌跡不難發現,其始終對行業趨勢有著自己的獨特判斷。在碧桂園看來,作為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建築施工需要依託智慧化、數字化加快升級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園的掌舵者楊國強對建築機器人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四年;在過去四年中,他連續提交了與“智慧建造”相關的提案。

得益於楊國強多年的關注和積累,如今碧桂園在智慧建造上已取得了廣泛的場景應用。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碧桂園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已有21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25個省份超過350個專案,累計應用施工超700萬平米。

而博智林目前在研的建築機器人近50款,重點聚焦在三個核心要素: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

當機器人駛入建築工地,全新行業格局快速開啟

博智林一批地面抹平機器人即將下線

這三個核心要素,也正是建築工地中無數“老李”最關心,也最期盼的改變。

“建築機器人可自主作業完成體力繁重或者有危險性的施工工序。”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外牆噴塗機器人能夠透過自主路徑規劃,實現建築外牆塗裝的全自動、全方位噴塗。相較於傳統人工施工,從根本上杜絕了工人因高空作業帶來的安全風險。“測量機器人則可以2分鐘內完成單個房間實測,測量精度在±1mm內。”

當機器人駛入建築工地,全新行業格局快速開啟

博智林研發的外牆噴塗機器人在作業

縱觀全球,為搶佔智慧建造風口,若干國家曾一度掀起了建築機器人的研發熱潮。“碧桂園針對BIM(建築資訊模型)、裝配式建築和建築機器人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源和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雖然我國在智慧建造領域的起步相對較晚,但碧桂園的探索和研究,走在了全國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築機器人領域的前列。

但變化和挑戰無處不在,唯有持之以恆的創新創造才會收穫更多。

透過前瞻性佈局機器人產業,碧桂園形成了智慧建造與地產主業的有效協同,也使其夯實了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有效競爭力。

而當建築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時,“老李們”也將看到這個行業更大的希望。

文/張鑫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