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有多急?路上經常累死幾匹馬

說到“中國速度”,除了高鐵,人們自認而然會想到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快遞。隨著雙十一電商狂歡落下帷幕,人們在感嘆成交金額數量龐大的同時,也在感嘆如今的快遞速度。有的網友表示,下完單一覺醒來,快遞就到家門口了!說到快遞,就不得不聊聊古代的通訊方式。古時候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一種神奇又迅速的通訊手段。

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有多急?路上經常累死幾匹馬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除了需要強大的人力和馬匹支撐,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它就是驛站。驛站在古代不對外開放,一般是提供給官員住宿、休息、吃飯的地方,就相當於現在的招待所。驛站中除了有隨時等候的驛丁外,還有專門的馬匹也時刻準備著。

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有多急?路上經常累死幾匹馬

雖然古代交通工具並不是十分先進,但是對於道路規劃卻十分完善,一般間隔20裡就要建造一個驛站。驛站配置有各種等級的馬匹,按照公文的緊急程度分配,比如有標明是“馬上飛遞”的軍情,那一天就要跑300裡,如果是邊境叛亂、將領造反或者遭受入侵等重大軍情,那必須一天跑600裡或者800裡。

為了實現日行數百里,那中途就需要頻繁的更換馬匹和驛丁。這個時候馬匹必須是快馬,最好的馬匹。跑個幾十裡馬上又換新馬,有時候路上累死幾匹馬是常有的事情。故而才能實現日行千里。可謂是“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透過擊鼓的方式以互相傳遞資訊。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中的周幽王,則是透過點燃烽火,傳遞重要軍事情報。當時的通訊手段隨著社會變遷不斷完善,直到“八百里加急”這一形式的出現,使古代通訊手段達到了頂峰。有詩人曾這樣描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暗讚了“八百里加急”運送速度之快,當日採摘、當日送到,惹得楊貴妃嫣然一笑。

其實,強大的速度背後,是驛丁們艱苦的勞作付出和嚴苛的管理制度。只要有檔案要傳送,驛丁就要風雨無阻般騎著馬兒在道路上奔波。如果耽誤了時間,或是使檔案、驛馬受到了損害,都會受到懲罰;若是丟失了重要檔案,則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在這樣嚴格的管制下,“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與質量得到了雙重的保障。和現代一些快遞比起來,速度可真算是不相上下!

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美好;網際網路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也讓物品運輸的距離越來越近。但是古人的智慧也同樣讓人折服,在那個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時代,曾出現過“八百里加急”這樣的方式,成為人們重要的通訊手段。

頂部